继虚拟发货“闪购”功能后,nice新业务“打包卖”再引争议

2020-09-30 15:56:36 作者: 继虚拟发货“

东方网9月30日消息:自球鞋文化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年轻人的强烈关注和喜欢。一面是求“鞋”若渴,一面是囤积居奇,更有一些原本应当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电商平台,打着“创新营销”的旗号推波助澜,为“鞋贩子”提供牟利的温床。近期,球鞋交易平台nice App上线新功能“打包卖”——卖家可一次性上架至少20双鞋进行快速交易,该功能被不少消费者诟病助推“炒鞋之风”,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这是nice继“闪购”功能推出后,又一次引发的大规模争议。

批量“打包卖”到底给谁提供了便利?

去年9月,nice推出为期7天的“闪购”满减活动,公告刚一出现就在各大潮牌交流群引发热议,因为“闪购”模式不用真的发货,在平台虚拟交易一买一卖能够轻松凭借优惠券赚取十多元到数十元的差价。“闪购”功能推出后,购鞋开始迈向了由实变虚的“云炒鞋”模式。

通常,球鞋交易平台的正常模式是卖家先将要卖出的球鞋寄存到交易平台的仓库,平台鉴定后即可出售,并由平台寄给买家。买家想要再次卖出该双鞋,需要在收到鞋后进行同样的流程和操作。对于“炒鞋者”来说,“闪购”功能无疑为其节省了一买一卖之间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短期内就可以将鞋子价格炒高,却令真正的消费者成为了待割的“韭菜”。

而近期nice推出的“打包卖”功能,更是被诸多消费者质疑平台为“炒鞋者”提供便利,伤害购鞋者利益的同时助推“炒鞋之风”。据nice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所谓的打包卖功能,即只要用户手中有货,在平台批量上架最少20双鞋,系统在48小时内即可匹配买家,匹配成功即可打包卖出。这一新服务鼓励“至少20双鞋”打包上架,并促成小商家之间的多次快速交易,对大量囤货的“鞋贩子”快速出货无疑是一个利好。在这种“批量出售“的模式下,真实用户无法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而实际上变相降低了“鞋贩子”的出货门槛,导致商品鱼目混杂。

“虚拟发货”、“无实物交易”,助推球鞋交易风险

随着球鞋文化的发展,衍生了很多爱好者的收藏喜好。曾经只是为玩家提供便利的潮流鞋交易行为,在个别平台的变形助推下,已经完全脱离了本质。nice的“闪购”功能因存在虚拟发货、无实物交易,被认为助长了球鞋交易的风险。更有甚者,在鞋圈里,耐克2019年发售的一双原价1299元的“倒钩”AJ1款鞋子,市场交易价格已超过15000元。在这种利益空间下,某App推出了行情和实时报价功能,并且根据过去24小时的交易额编制了“炒鞋”三大指数:AJ指数、NIKE指数和ADIDAS指数。

而面对着疯狂的“炒鞋”行为,本该对其进行遏制,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部分电商平台,却变成了另外一支背后推手。像nice推出的“闪购”和“速达”功能,显然从诞生之初就带有着脱实向虚的金融性质,用户可以直接将鞋子挂在平台上进行转售套现,甚至实现T+0变现、T+1变现,这种做法看似是大胆的创新,但实质上类似金融市场的期货交易。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一旦有炒鞋者或资本恶意进入,将进一步助长市场上的套利行为。

曾有人调侃说,“70后炒房,80后炒股,90后炒币,00后炒鞋,总有一个坑你能跳”。而当下,相当多的专业人士一致认为,“‘炒鞋’纯粹是一种投机商品,没有未来。”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当下“炒鞋”市场泡沫巨大,风险系数很高,在时尚风向和市场审美不断变化的当下,可能很快就会破裂。被球鞋“套牢”者,或将欲哭无泪。尤其是对一些缺乏风险把控能力的年轻人来说,若因不理智的投资行为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是负债,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对于“炒鞋”不断飙高的热度和证券化的趋势,央行已出台简报警示“炒鞋”风险,“目前国内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尤其是火热的“云炒鞋”模式,其交易过程并不完整,甚至涉嫌“虚假交易”,这些人为制造爆款、饥饿营销的刷单行为,为消费者埋下了巨大的利益安全隐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