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风采丨古灯新韵 匠心守护非遗传承的初心

2020-09-30 20:34:39 作者: 学员风采丨古

“佛山彩灯精巧且细腻,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做装饰,是岭南民间艺术的代表作,在全国享有盛誉。”凝视着金碧辉煌的彩灯,75岁的杨玉榕略带骄傲地说。

自1962年加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开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彩灯常伴杨玉榕左右。在时光的雕琢下,她成为佛山彩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把儿子黄宏宇带进了非遗传承创新之路。

不知时光如水逝 只缘身在“彩灯”中

“彩灯是喜庆用品,象征着和谐幸福。我学习佛山彩灯是一种情怀。”初见杨玉榕,面容慈祥,亲切得宛如邻家奶奶。

跟随着杨玉榕打开一盏又一盏彩灯,历史的记忆宛如从开关之间流淌而出。她温柔地抚摸着彩灯,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般。

杨玉榕说,她的父亲是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教授,自懂事起就喜欢到父亲画室里玩耍,对艺术创作充满好奇。

1962年,在父亲的引导下,杨玉榕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跟随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銶和佛山彩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邓辉,学习传统工艺。她曾经在彩灯扎作、剪纸、木板年画、秋色等部门学习过,最后还是选择了彩灯,而且一做就是几十年。

佛山彩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玉榕。新华网 林晓蕾 摄

“佛山彩灯的制作工作十分复杂,具有设计、扎廊、扪衬、装配等工序,需要扎实的美术基础,也很考验制作者的耐心。”经过近六十载的潜心钻研,杨玉榕设计制作的彩灯题材丰富,融会贯通了扎作、剪纸、书画等民间艺术,呈现出南北文化融于一体的特色。

为了让佛山彩灯更加多元化,杨玉榕尝试把灯芯草、鱼鳞、通草、墨鱼骨等新材料运用到创作中,制作出精致巧妙的《灯芯瓜子灯》《五彩鱼鳞灯》《墨鱼骨灯》等作品。

“佛山彩灯历史悠久,是民间艺术与当地习俗结合而形成的工艺品,不仅反映了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也蕴含着一种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念。看着每一个彩灯走到家家户户,我们都非常开心,因为这像是传递出了一份幸福。”杨玉榕感慨地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 “古灯新韵”又一村

走进佛山市博艺彩灯工艺有限公司,一间简单的工厂里,堆放许多制作彩灯工具,以及刚刚制作完成的彩灯和一些半成品,五颜六色的彩灯连成一片灯海。杨玉榕的儿子黄宏宇以及工人们都在忙碌着。

以前每逢中秋节,入夜后的佛山,家家户户用竹条扎灯笼,把灯笼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与天上明月争辉,这就是传说中的“竖中秋”。

“那个时候仓库里备用的灯都卖光了,但近年来受机械化灯笼品种多、价格便宜的影响,我们的手工灯市场份额越来越少。”杨玉榕不禁叹息。

为了让佛山彩灯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杨玉榕创立了佛山市博艺彩灯工艺有限公司,担任艺术总监,而黄宏宇则担任设计及运营总监。他们一方面细化制作工序和工艺,让佛山彩灯逐步形成产业链的模式,并把部分工序外包,提高制作大型展览彩灯的效率;另一方面细心钻研,推陈出新,力求打造出更多题材丰富、工艺精巧、美观新颖的精品。

杨玉榕与黄宏宇在交流彩灯制作。新华网发(资料图)

佛山彩灯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等为主要表现内容,中秋和春节前夕正是“忙时”。受疫情影响,广东今年众多大型节庆活动都取消。黄宏宇坦言:“今年的订单比往年少了很多,但得益于多年客户积累,我们已经开始制作明年的订单。”

然而,佛山彩灯季节性很强,淡季如何维持生存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母子二人。“彩灯是一次性消耗品,年年新,经常今年做完,明年就没有了,这就要求我们每年都要有新的创作和新的发展方向,不断寻求新突破。”黄宏宇说。

受母亲影响,黄宏宇自懂事起便与彩灯结缘,如今让佛山彩灯发展得更好也成了他的心愿。“彩灯对我而言不是负担,是热爱。”

“我们做这个灯,确实是有情怀在里面。尽管很难,还是要坚持做下去,因为里面蕴含着我们传统的技艺和优秀的岭南文化。”杨玉榕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