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艺术凌凌捌》,这个看似信手拈来的纪录片名,诞生时杀掉了主创不少脑细胞。既怕大众因为“艺术”一词望而退却,又怕艺术爱好者们觉得太接地气而错过。这种纠结好像也正是“艺术”在国内的现状,既遥远又贴近,大众听到“艺术”难免会联想起高深莫测的学院派艺术、绘画艺术,但其实中国的“创艺人”们正在把艺术带到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点击观看《国产艺术凌凌捌》预告片
1.
为什么要记录“国产艺术”?
今年三月,做一系列纪录片记录“当下时代里的中国艺术”这个念头闪进“情绪美术馆”创始人牛文怡的脑海。筹备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促使了这部小纪录片以目前《国产艺术凌凌捌》这样的形态出现。
如今提到“中国艺术”,大部分人想到的可能是戏曲、国画、瓷器、木结构建筑……没错,传统文化的辉煌至今让我们深感骄傲,但在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能够拿出来呼应时代的作品似乎“有限”。
这种“有限感”的一端是“伤痕叙事”。在并未像今天这样开放的80、90年代,血淋淋的痛感能够在国际上激发人们对中国艺术最直接的关注,但长期不变的伤痛越往后走,就越跟这些年大众能感受到的物质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幸福感产生隔阂,让艺术作为一种提出问题的方式以及激发思考的手段,变得受众有限。
“有限感”的另一端是对西方元素和语言体系的暧昧态度。“整个中国当代艺术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最早的时候谁抄西方的快谁就在国内挣钱,所以抄袭不是大事,我们只是需要学习”……这些声音甚至成为路人皆知的抄袭事件发生时艺术圈内人自己做出的辩白,是不是听上去还蛮悲哀。
站在这些问题的中央,我们反而更加坚定地理清了自己的方向。我们不想只回顾传统,更不想花力气占用资源只去呈现作为西方后现代艺术体系餐桌甜点那部分的“中国当代艺术”,而是想更直接地问: 中国真的没有原生于当下时代并最大程度激发共鸣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吗?
2.
一部「伪国产艺术纪录片」
答案当然是“有”,但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定义艺术的边界。
经过再三思考,我们选择了这些可能会让人颇感意外的嘉宾作为纪录片的主角,他们是:
在淹水的地下室排过练、睡在自己卖不出去的画上、只在单位领700块工资还嫌多,却影响了国潮发展,最终在音乐综艺爆火的“宇宙级文艺宅男” 彭磊;
身为焊工但受不了工地的无聊,回到家里靠百无一用的搞笑发明圈粉无数的“保定爱迪生” 手工耿;
24 岁就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不满意当代艺术语境,所以在最顶级画廊里开了家公开「制假售假」、只有包装没有内容的超市来讽刺空无一物的现代性的 徐震;
用开挂的创意赢得50万粉丝,在城市里如鱼得水却非要去乡村实践中吃苦头的建筑设计师 周游;
传统媒体人出身,通过解构汉字获得三十多亿流量,却持续焦虑该用什么样的新方式传播创意的 王左中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