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麦婉华
随着“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等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翔顺控股集团发现了象窝山的开发潜力,成立了翔顺象窝禅茶公司。其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开发本地旅游资源,为贫困户和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蜿蜒的山道,茂密的茶林,因海拔较高的缘故,还不时会有云雾缭绕的风景。在这8月盛夏的一天,53岁的茶农张光玉正在忙碌地采摘茶叶。“我在这个茶场已经工作10多年了,可以说见证着茶场的发展。从十几年前1天只有25块左右的工资,到现在1天最多可以200多块的工资,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张光玉口中的茶场位于广东省新兴县的象窝山。象窝山海拔860米,四周崇山峻岭,山峰叠翠,空气洁净,被誉为“天然氧吧”。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象窝山成为了产茶的好地方。据《新兴县志》记载:“县属山深林密,土颇宜茶,其最佳者为天露山茶、龙山茶”。此处的天露山茶便包含了产自天露山山脉的象窝茶。
后来,随着“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等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翔顺控股集团发现了此处的开发潜力,成立了翔顺象窝禅茶公司。从2007年起,该公司开始整合茶场资源,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对茶叶的引种、培植、管理和生产工艺等进行革新,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开发本地旅游资源,为贫困户和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农户从脱贫逐渐走向致富,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茶叶”托动“大产业”
说到象窝山的种茶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当时主要种植“水源山”茶,用以做药引。历经发展,1956年几名上山下乡的爱国青年发现此地常年云雾缭绕、温湿度高、土壤肥沃,拥有种植茶叶的优质条件。于是在1958年,这几名爱国青年大力引进云南大叶种茶,正式开始大面积种植,取名“象窝茶”。鼎盛时期,象窝茶场的最大种植面积达800多亩。但由于经营体制的改革,象窝茶场几经变迁,集中再分散,最后逐渐无人管理。
“2007年我们公司开始接手后,象窝茶的生产和经营状况才得到了扭转。”翔顺象窝禅茶公司办公室主任宋春艳说,公司整合茶场资源,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对茶叶的引种、培植、管理和生产工艺等进行革新,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有计划的向周边5个村庄辐射,茶园总面积达4000亩。同时,公司大力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助贫兴农,以“小茶叶”托动“大民生”,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是怎么操作呢?“首先是土地租赁,企业承包农户闲置土地,扩大茶园规模,使农户有租金收益。截止目前,象窝禅茶公司种植规模达4000余亩;另外则是承包茶地,让有能力的农户承包部分茶地,按公司要求统一种植管理,公司保价回购茶青,增加农户收入;最后还有务工收入,公司4000多亩茶园每年有10个月采茶期和2个月管护期,为农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宋春艳介绍道。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象窝禅茶公司为象窝山下的村民发展提供了便利,盘活了闲置土地,拉动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累计带动村民增收逾1000万元。如今,象窝茶场已形成了以350亩“60年老茶树”为宝贵资源,以1200亩“象窝茶场”为核心茶产区,辐射带动六大种植片区2800亩茶园共同发展的产业规模。其也成为了南粤地区不可多得拥有丰富自主茶园资源的企业,更是广东省内老茶树较多的茶企。
就业扶贫助茶农奔小康
象窝山地处广东省开平市和新兴县交界处的水浪村。此处地区偏远,土地大量闲置,剩余劳动力充盈,导致象窝山周边村落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来源没有保障,是新兴县重点扶贫地区。
象窝禅茶公司已经与当地 700 多户农户合作,帮扶当地 70 多户贫困户脱贫,并连续多年为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昌明镇布依族贫困农民提供 50 多个就业岗位。
“过去,我们当地很多人都是外出打工的。现在可以就近到茶场工作,大家都特别愿意。因为这既保障了生活来源,还能就近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如今,我在茶场工作,一年大概可以增加收入25000到30000元左右。”张光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