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看沪剧《早春》:再现历史是为了传递精神

2020-09-20 17:54:58 作者: 新民艺评|看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在上海的戏剧舞台上此起彼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引发现象级热议,杂技剧《战上海》、沪剧《一号机密》等作品再现峥嵘岁月,京剧、话剧、歌剧、评弹等各个剧种也轮番上阵,构成了戏剧对于红色叙事多层次、多维度、多剧种的丰富呈现。近日,由上海民营剧团文慧沪剧团于成立十周年之际推出的大型原创沪剧《早春》,以“龙华二十四烈士”“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为主角,再次把一段慷慨激昂的革命记忆带回到当下观众面前。

图说:沪剧《早春》 官方图

隔着时间的长河,如何让身处和平年代的观众在望向舞台时,与当年不顾一切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产生深层的内心认同和情感共鸣,是当下戏剧工作者的最大挑战。而纵观现代舞台的种种表现——还英雄以真实血肉、舞台美术影视化的表达、高科技声光电的运用——都是当代戏剧以更符合时代表达、更青春时尚的方式呈现革命历史的尝试。沪剧《早春》同样如此。这部发出“青春怒吼”的原创作品,在舞台上塑造了令人亲近又可信的英雄形象,不仅在于主创团队的年轻化,更在于这个年轻的主创团队用当下年轻人的心理去理解和解读当年的革命烈士,在真实的感动和真诚的创作中找到了历史与现代的情感共振点。用编剧马凌姗的话来说,《早春》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觉悟”,更是一个普通年轻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作出的艰难“抉择”。

《早春》展现了柔石短暂却不凡的一生和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这个被写入历史的英雄,一出场便是令观众感觉亲近的形象。和许多当下的年轻人一样,他有高于生活的志向和抱负,但也会困于日常的琐碎,困于职场和社会的秩序和人情,他甚至和当下离开小县城奔赴北上广的青年面临同样的困境——母亲病重垂危,事业遭遇挑战,是走是留,左右为难——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真实的“小城青年”赵平福,最后成为镌刻在历史纪念碑上的伟大名字柔石,是因为人人内心都有的朴素情感:对弱者的同情,对自由的向往,对不公的反抗。

从戏剧的结构来看,剧作家将柔石的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巧妙地融合在作家的人生轨迹之中,用被丈夫典当给秀才生孩子的春宝娘的悲剧,来作为戏剧情节的一层推动,在增加戏剧观赏性的同时,也为柔石的一系列行为提供了坚实的情感支撑。于是,观众在对春宝娘的遭遇产生同情的同时,在对柔石的愤懑与奋发感同身受的同时,也理解了从普通人赵平福到革命者柔石的转变:他的不畏牺牲,是“满目山河皆惨戚”之下有志青年的必然选择,是为了更多的母亲能和自己的孩子团聚,为了弱者能有掌握自己人生的权利,为了一个平等民主自由的新世界的开创。在整部戏的开场和结尾之处,导演以群像的方式呈现了龙华二十四烈士的牺牲,更是将柔石一人的选择,拓展为更多时代青年的共同选择,将表现一个革命烈士的个人叙事,上升到代表历史发展潮流的群体表达,让这部作品有了更加宏大且开阔的历史寓意。

在龙华烈士陵园柔石曾呆过的逼仄囚室,在曾被深深凝望的连接自由世界的铁窗,在烈士们在黎明前走向枪决地的地下暗道,在如今依然安静地伫立在人间烟火中的柔石故居,《早春》的主创团队找到了那些散落在历史中的珍贵记忆,和最珍贵的、包含在这段历史和记忆中的蓬勃的热烈的情感。艺术对历史的再现,不仅是为了传递事实,更为传递精神。正如导演吴佳斯所言:《早春》承载了烈士们所有的过去和他们对未来的期盼。我希望借这部作品献礼建党百年,将龙华精神传递下去。(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