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归来公布首月成绩单,新出租能否创造新故事?

2020-09-27 16:38:27 作者: “快的”归来

市场化探索背后,如何反哺行业

中国新闻周刊:出租车业务是滴滴出行的初始业务,但从目前数据来看,持续亏损8年,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坚持,甚至委以重任?

石东海:亏损确实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出租车业务和其他业务不同,我们没有盈利点,财务报表上没有收入,全是成本和费用。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继续坚持,要把业务变得健康发展,最终才能反哺行业。滴滴离不开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的支持,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出租车,我们的订单规模还是在逐步上升,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个行业发展更好。

石东海:扬招是很多用户固有的模式和习惯,扬招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间,我在出租车租赁公司看到一些投诉,比如服务态度不好,绕路或者计费不准确,甚至丢失物品无法找回等问题。对于扬招场景,我们也期待探索提高服务和效率。

第一层面是探索交易线下化,服务监督线上化。比如扬招上车以后,通过扫码监督整个行程中用户的情况,计费情况,甚至可以对司机做评价,用更好的维度来来管理这个行业。

第二层面是提高交易效率。我们发现,传统的线下扬招模式在一些场站交易效率非常低,比如在机场、火车站,司机和乘客都在排队。最近我们也在与多地场站沟通,希望探索设计更好的接驾点,让司机和乘客排队时间都显著缩短,在用户体验和时效方面达到更好的平衡。

第三层面是信息化改造,这也是今年的重点之一。近两年人工智能、物联网不断兴起,但传统出租车行业在车辆信息化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快的新出租成立了信息化小组,希望能够研发一套信息化系统,通过科技力量助推行业发展,让行业服务更规范、管理更规范。

中国新闻周刊:不光是一种模式和习惯,对于不擅长智能手机的人来说,滴滴的普及,可能会让这部分群体打车更难,在提高覆盖率的同时,如何关注这部分人群的需求?

石东海:我们所有思考的出发点都是立足于用户需求。效率是未来出行行业的核心,但也不能因为效率而忽视部分群体的需求,所以扬招和预约一定是长期互补的存在。

人们的心智和使用习惯也在逐渐改变,比如疫情期间,大家开始习惯于线上买菜。随着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更好,智能手机渗透率更高,用户年龄结构越来越年轻,一些扬招的习惯会慢慢向线上转化,但如果最后出现线下无车可打的局面,也并是非良性的发展,科技不能只服务一部分人。所以我们会寻找到那个临界点,进行动态调配,既重视线上效率,又保证线下有车可招。

中国新闻周刊:快的新出租将在出租车行业内承担怎样的作用?

石东海:我们非常敬重传统出租车行业多年以来所做的付出,其实传统出租车公司、协会和政府都为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

但当下传统出租车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搭建还处于很早期,如何通过更科学、更体系、更线上化的方案,让这个行业管理变得更细致和科学,甚至精细化到每一乘、每一车、每一司机的管理,都有很多值得探索和合作的地方。

我们希望输出滴滴线上管理、线上监控、线上服务培训整套体系,让巡游出租车行业在服务管理层面更精细,更科学。

其次是更好地撮合和匹配司机与用户,帮助司机减少空驶时间、提升收入。我们有一套强大的数据体系及AI能力,可以帮助司机提效创收。目前,仅北京已有超6万辆出租车接入平台。

最后是行业标准,包括信息化改造,如果出租车的信息化能覆盖到每一乘、每一车、每一司机,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更长远、更深度的发展方案。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没有盈利点,如何实现平台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石东海: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通过什么方式去管理和激励这个行业?怎么去推动好司机好服务好收入,实现平台长期良性可持续发展?肯定需要一些方法和资源,但如果平台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也不具备竞争力,那要怎么办?

目前,公司并没有给我们任何盈利压力,暂时我们也不考虑盈利,但市场化的探索还是要有,要让出租车行业有所变革和发展。但无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还是取之于行业、用之于行业,是如何反哺行业,刺激行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