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群展:呈现跨代际30余位艺术家作品

2020-09-27 22:40:12 作者: “非物质/再

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高凯)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日前开启大型群展“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以跨代际的30余位艺术家,涵盖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艺术先驱到当下新兴艺术家创作的70多件作品回顾“计算机艺术”的源起、当下发展,及对未来的展望。

“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群展:呈现跨代际30余位艺术家作品

展览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机器学习美学、数字客体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反思展开了探讨。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由法国策展人黑阳(JeromeNeutres)和UCCA策展人秋韵联合策划,汇集跨代际的30余位艺术家,涵盖从计算机艺术先驱,到当下活跃的数字艺术实践者,以及新兴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共计70余件作品。

1985年,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曾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了具有开创性的展览“非物质”,构想了一种与电讯技术进步相呼应的全新物质模式。

本次“非物质/再物质”展览既是对此前“非物质”展览的致敬,亦旨在通过探索计算机艺术的广阔前景与哲学根基展现计算机艺术不仅是新的媒介,更是一种全新的美学表达形式,从而在计算机艺术媒介的历史上谱写新的篇章。

展览以四个章节全景展现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每个章节涵盖特定历史时期计算机艺术的表现形式。

开篇章节《计算机艺术先驱:新“调色盘”的发明》聚焦于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计算机技术初具雏形且尚未普及时,便已开始采用计算机算法进行素描和绘画创作的艺术家。在接下来的《生成艺术:无限的语言》章节中,计算机在艺术家手中已拥有超越时长限制,自我持续创作的能力。如池田亮司便给予了数字代码本身某种物性,约翰·杰勒德和里奥·维拉瑞尔则分别模拟和扭曲了现实,亦有艺术家更将互动性引入实践,创作出集艺术家、计算机算法和观看者三位一体的艺术作品。

在第三章——《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当艺术家创造“创造”本身》中,展览继续探讨了当艺术家将创意赋予人工智能之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最终章《后数字时代的幻觉与幻灭》则直面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新可能性,同时亦是焦虑。

除以上四个章节之外,本次展览还包含与百度AI共同策划呈现的特别单元。该单元为观者呈现由凯林·布里克与芦明一、米格尔·舍瓦利耶和丹尼尔·罗津创作的互动式和生成式作品,而观众的积极参与则赋予了每件作品特别的视觉表达。

将二十世纪艺术家先驱与数字时代成长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同时并置呈现,展览在回溯计算机艺术历史起源的同时,亦开启了关于计算机艺术未来形态的对话。

尽管人类对计算机的控制权、侵入性数据收集,以及科技加速发展带来的可能不良后果心存疑虑,而此次参展最年轻的艺术家们则充分展现了即便是消费级软件和设备,经过艺术家改造或被赋予新功能之后,亦可实现具有创造性的突破。

在地缘政治再度紧张,凸显“非物质”电子通信重要性的当下,在北京这座数字科技正前所未有融入生活的城市举办此次展览,“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展览是人类面对越来越趋于算法化的世界之时,对我们曾经如何面对,以及当下正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的一次重要展现。

正如法国策展人黑阳在展览图录中所说:“我们此次展览的目的是展示昨日的先驱与今日的新星是如何从‘非物质’向‘再物质’携手并进,以及他们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新人类文明——数字人观点的不断演进。另外,展览试图证明计算机技术并非是一种实验性的流派或一场短暂出现的艺术运动,而是作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媒介,开启了无数视觉可能性。”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月17日。(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