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留园派出所社区民警彭美琳:走出军营初心依旧,28条小巷她每天用脚步丈量

2020-09-28 10:41:43 作者: 苏州留园派出

结束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彭美琳脱下“橄榄绿”,穿上了“藏青蓝”。自从成为姑苏公安分局留园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彭美琳每天都在用脚步丈量辖区内的28条小巷。她熟悉这些街巷,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

街巷里,张家伯伯、李家阿婆遇到什么家长里短都爱对她唠叨。他们已经把她看作自己的家人,分内事分外事都告诉彭美琳,她都会热情地出手帮上一帮。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不折不扣坚决完成任务是她在部队里就养成的习惯;耐心细致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是新岗位的要求。她说:“这不仅是工作职责,也是个性使然。服务百姓,没有诀窍,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从军装到警服

她圆了儿时的梦

彭美琳投身军营时还不到20岁。那年,她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家中有好几名亲戚是军人出身,他们建议,选择军校,入伍当兵。于是,彭美琳进入军医大学。在苏州北兵营,她为战士们服务的身影一留就是十多年。

2004年,彭美琳决定转业。离开军营以后该往哪里去?再一次的抉择,对她而言却已经很简单了,无需半分犹豫。“当警察,这是我从小就有的愿望。”从保家卫国到服务百姓,彭美琳的警察梦在36岁那年,终于成了真。

起初,她在科室里管理一些内勤事务。虽然每日忙碌着,可彭美琳总觉得有些“不得劲”,想要去一线,想要和百姓面对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09年职务调动时,一个社区民警的岗位摆在了她面前,彭美琳说:“我要去!”

姑苏区留园街道湖田社区面积只有0.62平方公里,虽然不大,但常住人口有4500余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约三分之一。甫一上任,彭美琳就“沉”了下去,终日穿梭在那28条小巷间,不到半年就磨坏了两双鞋。

在面对百姓时,她深刻感受到学会苏州话是拉近彼此距离的第一步。“在部队、在科室都讲普通话。虽然听懂苏州话对我毫无压力,可在阿爹阿婆面前,跟他们讲普通话,老人不由自主会跟着我切换成普通话,表达马上不流利了。”一番功夫下去,彭美琳的苏州话有模有样了。

虽然在“老苏州”听来,调调里依然有点“洋泾浜”,可就是靠着这“洋泾浜”的苏州话,居民们彻底对她打开了话匣子。

扎根社区心系百姓

她“出了名”

起初,彭美琳并没料到社区民警的工作会面对这么多家长里短。可百姓生活本就包罗万象,很快她也就欣然接受了。

在工作中,她发现一些小矛盾、小纠纷如果不及时化解,一旦激化,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倾听百姓面临的困扰时,她总是格外细心。小到邻居家的猫踩坏了屋瓦,大到房产中介公司卷款跑路,受害房东租客争得互不相让,不论大情小事,居民们都愿意跟她说一说,请她做那个排忧解难的“中间人”。渐渐地,彭美琳“出了名”。

本月中旬,一封“慕名而来”的信摆在了彭美琳办公桌上。拆开一看,是一名八旬老翁的求助信。这名周姓老伯自述,几十年前曾就职于苏州农业学校,当时户籍也在校内。此后他前往南京工作,并在那里定居。最近因涉及老宅动迁,他需要调取当年户籍档案中的材料。

周老伯发现农校虽已更名,但还在原址。他年事已高,不方便两地奔波,于是想求助管理该片区的留园派出所,却苦于不知该找谁。

周老伯在网上搜索“留园派出所”,结果发现了彭美琳的名字。点开一些与她关联的文章,里面那些热心服务百姓的故事,让周老伯眼前一亮。

他心想:“这样的民警肯定是值得托付的,我不妨试试写信过去请她帮帮忙。”

接到周老伯求助后,彭美琳马上拨通了他留下的电话,并核实了老伯的身份信息,随后在一堆陈年旧档中仔细翻找。当周老伯收到彭美琳邮寄过去的材料后,立即发来短信向她致谢。

其实,周老伯当年的户籍所在地并非彭美琳负责的区域,按理来说也应当是当事人亲自前往办理。老人的信任和嘱托,彭美琳记在了心里。她说:“周老伯那么大年纪,不适合舟车劳顿。我作为社区民警,毕竟熟悉办理流程。虽然并不是我辖区的事,既然拜托给我了,我就想着怎么能让他少点麻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