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井场上施工依然火热

2020-10-14 23:56:12 作者: 寒潮来袭井场

10月11日,冷空气发威,强劲的冷风直往脖子里灌,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昭示秋的到来。寒潮来袭,井场上的施工却依然火热。早上7点半,在中2-13井的井场,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第十一大队C2866班组的班长张庆收、司机胡玉龙等5人,正准备对该井进行套损检测。

51岁的操作员杜元新熟练地连接十六臂井径仪,50岁的井口工张飞虎敏捷地爬上四五米高的修井平台,准备下放测试仪器。两人动作麻利,与年轻人比起来毫不逊色。46岁的班长张庆收算是班组里唯一的年轻力量,他先配合杜元新反复打紧十六臂井径仪、检查测量腿,然后协助平台上的张飞虎起下电缆。

像中2-13井这种大修井,仪器时常遇阻,为了确保数据准确,测试仪器一旦下入井中开始测试,整个施工就不能停歇,必须坚持到录取数据结束。57岁的司机胡玉龙负责在车里操作下放电缆,将仪器送至测试目的层段。这一坐至少2个小时,对腰间盘突出的他来说,考验着实不小。他双眼紧盯缓缓下放的电缆和仪绞车控制面板,目光坚毅,不敢有丝毫放松。

这几天气温下降,长时间野外作业,几个人早有心理准备,工服里套着秋衣秋裤,手上戴着厚厚的手套,在现场一番忙碌,倒不觉得那么冷了。5个人都是“老经验”,配合默契,只用3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中2-13井的套损检测。

看了看表,不到11点,还没到午饭时间。张庆收立即组织大家收拾仪器,赶往80公里外的下一口井。

测试车在土路上颠簸了十几公里,终于上了“溜光大道”。杜元新打趣道:“可算‘上道’了,我这老胳膊老腿的,都快被颠散架了。”话是这么说,杜元新可一点不服老,每次干活儿都往前冲,刚刚在井场,连完十六臂井径仪,就飞奔回车查看显示器上的曲线和数据,不留一点闲暇。

抵达下一个施工现场时,已过12点。如此“完美”地错过午餐,对几个人来说是家常便饭。饥肠辘辘的5个人拿出之前备好的午餐——5盒泡面。张飞虎调侃道:“朋友圈不都流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吗,咱们没有奶茶,但有‘秋天的第一碗泡面’,关键时刻够给力。”

5个人蹲在测试车附近,背着风,手中捧着热气腾腾的泡面,边吃边聊,正午的阳光照得大家满身温暖。没有太多煽情的话语,这5个平均年龄超50岁的测试工人争分夺秒助推生产运行,用行动诠释着提质增效“战严冬”的铮铮誓言。本报记者 杨佳 文/摄

测井现场。

员工连接十六臂井径仪。

员工在修井平台操作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