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一面旗帜 一种精神

2020-10-15 07:19:09 作者: 一个人 一面

这名从小患有腿疾的男孩,有个理想:当一名医生,像“白大夫”们一样救死扶伤。

2014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联合加拿大白求恩纪念协会,组织了“重走白求恩路”活动。

步建立和战友们举着“白求恩医疗队”队旗,走进河北唐县牛眼沟村。

“那是当年白求恩的药房。”步建立指着一户人家的土坯房,向来自加拿大的同行介绍说。

听到有人说话,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从屋里走出来。“步医生,你们可真不禁念叨。俺前两天刚说到你们,你们就来了。”崔桂英老人笑着说。

1939年9月,白求恩大夫带领医疗队来到牛眼沟村,建起了后方医院,药房就设在崔桂英家的厢房里。

那年,崔桂英突发胃病,疼得在床上打滚。白求恩为她配了一点药,药到病除。

走近那间破旧的厢房,加拿大医疗队队员格兰特说:“我做梦也想不到,白求恩的药房竟在这个小土屋里。”

离开崔桂英家,格兰特再次见到了拄着双拐的农家少年甄一。3年前,创伤外科专家格兰特曾到“白求恩希望小学”来义诊。

格兰特发现,10岁的男孩甄一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和重度双足外翻等多种病症。

老师说:“这孩子可要强了,每天都坚持自己走,天不亮,就拄着拐杖来上学。”

拐杖,不过是一根树枝。日复一日地摩擦中,甄一胳膊上的伤口总是刚结痂又被磨破。

看到孩子伤痕累累的胳膊,格兰特立即申请,希望中加医学专家共同帮助甄一。

经过17名专家会诊,最终确定由和平医院骨科专家步建立为甄一手术。

走上手术台,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步建立一丝也不敢松懈,细密的汗珠不断在他额头聚积。

医院陆续为甄一实施了8次大型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密集,甄一不得不暂时休学。住院期间,骨科的护士们轮流给他补习文化课,步建立也时常教他英语。

“我主要教他口语。”步建立笑得有些不好意思,“加拿大专家来看孩子,他已经能用英语向人家表示感谢了。”

今年8月下旬,“白求恩医疗队”再次走进牛眼沟村义诊。村民们自发排起长队。

“真好,‘白大夫’又回家探亲了!”甄一到村头迎接医疗队,“你们来了,俺大爷大娘们的病就好一大半儿了。”

步建立和甄一约定:年底再进行一次手术。到那时,甄一就能离自己成为“白大夫”的梦想更近一步了。

一次寻找,一个见证

2012年,中国第十三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出征。

医疗分队协理员王瑞勇正招呼大家登车时,军医侯会池气喘吁吁跑来,递上一大包东西说:“小中利满5岁了,该上幼儿园了。请把书包转交给孩子,告诉她,中国叔叔很想她。”

5年前,赴利比里亚维和,侯会池曾为一名难产孕妇实施剖宫产手术,还为孩子起了个中文名字“中利”,寓意“中国和利比里亚友谊长存”。

王瑞勇犯了愁:茫茫人海,去哪里找一个非洲小女孩?

当年,那名难产孕妇是由当地一所无国界医院——莫林医院转诊过来的。对小中利的寻找,也就从这里开始。

遗憾的是,由于当地医院电脑损坏等原因,许多病历档案丢失,小中利的线索并没有找到。临别前,医院院长紧紧地握着王瑞勇的手说:“如果能找到这个孩子,她一定会像见到亲人一样高兴。”

不久,维和医疗分队来到驻地附近的小学慰问。王瑞勇又向校长打听起小中利的线索。

“叫‘中利’的孩子,一共有6个,最小的也已经6岁了。”校长的回答让队员既失落又惊喜,“中国人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所以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起一个中国名字表达谢意,有和平、中华、利华……”

学校图书室里,王瑞勇看到,中国军人与学生们的合影贴了满满一墙。照片上,不管是黄皮肤,还是黑皮肤,都笑得那么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