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连续降雨的双重影响下,陕西省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以下简称“渭南二黄工程”)累计引水达1.08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54万亩次,小麦平均亩产在600公斤以上……这份优异答卷来之不易,背后是灌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渭南二黄工程”下寨三级站机房(照片由“渭南二黄工程”管理中心提供)
补短板 强基础设施
“渭南二黄工程”是以黄河水为水源的一座大型电力提水灌溉工程,承担大荔、蒲城、富平、临渭四县(区)的126.5万亩农田灌溉任务。然而,由于运行时间过长,渠系和泵站工程均不同程度受到损坏,加上管理体系不完善,灌区发展受到制约。
如何补上短板、强化监管,进一步推动灌区可持续发展,成为“渭南二黄工程”管理中心探索的方向。
“洛河渡槽全长1290米,1997年6月30日建成通水。经过多年运行,渡槽出现过流能力不足、拉梁和人行桥混凝土栏杆破损以及槽箱内壁蜂窝麻面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从2016年开始,我们对总干渠、北干渠及各系统内分干、支渠全部进行了整修维护,洛河渡槽加固改造后,过水能力恢复到设计流量40立方米每秒。2017年,我们又对所有建筑物统一完善标识,规范了各类警示牌及宣传标语。”“渭南二黄工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马军杰介绍。
去年,“渭南二黄工程”管理中心在灌区大范围配置计量设施,安装干渠取退水口及闸点水位计6套、一体化雷达流量计8台、视频监控设施43处;累计完成斗渠量水堰改造维修515座、修建分渠引水口计量标尺3600余处;基本满足了各级渠道用水计量、设施节水、按方收费等方面的要求。泵站安装管道流量计17台套,建设高效节水示范点1处。
2020年,《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和《陕西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印发后,“渭南二黄工程”管理中心紧紧抓住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致力建立一流的管理队伍,创造一流的管理水平,打造一流的管理单位,大力推进灌区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
“新安装的电子计量设施,让人足不出户就能随时掌握水量变化,在今年受疫情影响下的春灌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马军杰说。
降负担 提高满意度
抗旱灌溉服务“三农”是灌区的初心和使命。用水有旗、分水有尺、量水有堰、公示有牌、配水有单,户有用水明白卡、组有水账公布栏、村有服务监督牌、站有管理人员信息公开栏,服务有场所、接访有台账、受理有流程、办结有回复、提升有总结……管理中心推行的灌区用水服务监督体系,以灌区群众利益为重,保障了群众用水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灌溉放水时,一股水一面旗,旗随水走,红旗上标明水价、水量、收费标准及管理员监督电话。有问题,群众可以随时举报。”“渭南二黄工程”灌区孙镇总站站长谭军说。
据介绍,管理中心通过改革建立了水价形成机制、工程建管机制、用水管理机制、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落实了终端水价制度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完善了用水服务监督体系,灌区群众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实际用水负担稳中有降,用水满意度大幅提高。
孙镇总站辖区内的椿林镇,今年小麦最高亩产730公斤,创陕西省纪录,全镇小麦平均亩产达600公斤以上。谭军高兴地说:“现在群众浇地积极性很高,都说改革后不仅浇上了明白水、放心水,还浇上了高产水、致富水。”
智慧化 规范管理
来到“渭南二黄工程”下寨三级站,扫描一下机房大门口张贴的二维码,整个泵站的简介信息跃然眼前。走进机房,扫描水泵上的二维码,水泵的型号、评定等级、评定日期以及从安装到现在历年的运行、维护检修等情况一清二楚。
下寨三级站站长曹斌军说:“每台水泵的二维码就相当于电子健康档案,通过查看信息,就能精准分析、精准判断设备的运行状况。每年灌溉结束后,新的数据会被添加进去。即使是新来的实习生,一扫二维码,也可以迅速对每台设备有具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