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行走的课堂,茱萸香沁金花酒,鹿鹤芝仙说重阳

2020-10-25 18:37:08 作者: 武汉博物馆行

金秋时节,又是一年重阳至,他乡共饮菊花酒,炊烟茱萸绕安详……重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依托武汉博物馆馆藏珍品,说说九九重阳吧。

重阳节的起源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每年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等。那么,何谓“重阳”呢?《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个阳数相重,故称“重阳”。九九归真,一元肇始,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重阳就有着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最早源自上古时代的天象崇拜,《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时,祭祀天帝、祖先的活动,这就是重阳节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这个名称始见于三国时期,唐代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展丰富,不仅蕴含了亲情、友情、健康、长久之意,还被赋予了感恩敬老的内涵。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为老年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件馆藏清白玉福寿纹葫芦形壶,以整块和田白玉雕琢而成,金丝红木底座将葫芦形玉壶衬托得更为典雅高洁。您瞧,玉壶腹部雕刻着福山云海和蝙蝠图案,这种题材被称为“流云百福(蝠)”,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壶下腹两侧还浮雕篆书“寿”字,流和柄的下端也各饰一对精巧的蝙蝠,寓意“福寿双全”。整体纹饰传达着长寿安康,福禄双全的美好寓意。

重阳习俗

重阳习俗在历史发展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初时,古人秋季拜神祭祀、庆祝丰收;到了汉代,人们会佩戴茱萸,祈求长寿;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出现了赏菊、饮酒等节俗;至唐代,重阳被定为正式节日,宫廷与民间同庆,并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登高望远,踏赏清秋是最常见的重阳习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是唐代诗人杜牧重阳登高时发出的感叹。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和对节气的重视。古人认为重九之时,“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登高祈福可避浊气。

这件元代 “秋山”图玉炉顶,为香炉盖上的装饰,白玉质地、清透莹润,通体镂雕“秋山”图,只见数只小鹿在山林间嬉戏,极具动感。在古代,中原和南方忙于秋收,而北方游牧民族则会组织秋狩,故反映草原民族秋狩活动为题材的玉器称为“秋山玉”,“秋山”图即以山林鹿虎等狩猎画面为题材,展现了秋天山林美景的无穷魅力。重阳时节,除了登高踏秋,不妨来武博一睹秋山玉之美。

菊酒飘香,访亲会友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自三国魏晋时起,重阳佳节聚会赏菊、以诗会友渐成风尚。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菊花又名“延寿客”,为长寿之花,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到了晋代,人们好饮菊花酒,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表达了重阳之日,有菊无酒,略显遗憾的感怀。

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上就绘有“陶渊明爱菊”的图案。梅瓶青花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体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腹下部绘一圈仰覆莲纹和忍冬纹,画面布局紧密、主次分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