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机器将替代8000多万工作岗位#的话题冲上热搜。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报告显示,到2025年,有超过8000万个人工工作岗位将被机器取代,但自动化的发展也可能创造更多的新工作岗位。
近年,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日益蓬勃。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企业用机器代替人工的工作方式更加普遍。吉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基础。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半岛电视台报道,世界经济论坛2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一半的工作将由机器完成。这份报告称,这场"机器人革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创造约9700万个工作岗位,但与此同时,这也将替代8500万个人工工作岗位。首当其冲是管理和数据处理领域中的一些常规工作和体力工作;但在护理、大数据和绿色经济领域将出现更多工作机会。
世界经济论坛表示,目前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工作是由机器完成的,但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会改变。面向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对机器人技术人才的重大需求,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类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
吉大在自动化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基础上,按"机器人基础理论、创新性思维、工程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培养具有坚实机器人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严密逻辑推理能力、卓越综合创新能力的,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并在一些领域能够从事机器人及智能系统的科研、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的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相关学科领域深造,或在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的工业、军事、航空航天、医疗、社会服务、教育娱乐等领域从事机器人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管理等工作。
学校积极发挥通信自动化行业传统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在5G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等领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近年来,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创业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相关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9年,吉林大学与与吉林移动合作创建5G联合创新实验室,围绕"5G+医疗""5G+汽车""5G+农业""5G+教育""5G+机器人""5G+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校企共建"5G联合创新实验室",引领和带动产业链的深入探索和应用。
吉林大学将继续探索面向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新模式,抓住时代机遇,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延伸阅读: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于2000年由原长春邮电学院和原吉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整合优势学科组建而成。学院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可追溯于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硝烟战火中建立的东北邮电学校(原长春邮电学院前身),以及于1956年为我国工业基地建设而成立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国内强弱电结合、信息类专业领域覆盖最全的学院之一。
学院按照通信工程类、自动化类两个大类进行本科招生。其中,自动化类涵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自动化类专业始建于1957年,是面向新中国工业建设、国内较早成立的"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之一。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构建完善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和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面向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汽车交通、国防、航天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对自动化人才的紧迫需求,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深厚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