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诊所步入世界一流

2020-10-29 09:58:04 作者: 从小诊所步入

10月28日,武汉琴台大剧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建院120周年暨迁汉65周年学术周开幕,嘉宾走红毯入场。

记者苗剑 摄

120年心系家国

小诊所迈入21世纪

1900年,上海白克路上一所只有20张病床的小诊所诞生了,取名“同济”,寓意“同舟共济”。“同济”宛如一粒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不屈不挠地生长。

同济在救亡中求生存,一心钻研医术、治病救人,很快名扬上海滩;全面抗战爆发后,医院被迫西迁,救治了大量抗日军民和当地百姓。

1955年,国家一声召唤,医院从上海迁到武汉,成为华中地区一支重要的医疗卫生力量。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2000年合校,医院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以新的姿态昂首跨入21世纪。

28日,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长、著名器官移植专家,93岁的吴在德教授回忆,“当年国家号召西迁,200多人就来了,只要国家需要,同济就服从召唤”。

几代同济人心潮澎湃。中科院院士陈孝平感慨,“当年我慕名而来,我的老师们在临床上兢兢业业,在教学上倾情相授,在科研上严谨求实,让我懂得了一名医者的职责”;工程院院士马丁作为“医二代”,大半生学习、工作在同济,“我与同济血脉相连,它给我的最大滋养就是‘实’,做人做事实实在在,我要把身为同济人的骄傲一代代传下去”。

65年初心不改

从武汉走向世界

今年95岁的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冯克燕难掩激动,“同济迁汉就是胸怀大局,国家一声令下,全员出动”。

从长江入海口来到黄鹤楼下,扎根武汉、深耕华中。65年,同济初心不改,大踏步奔向世界一流。

这里的专家深入湖北农村,攻克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顽疾;上世纪60年代末,成立全国第一家器官移植研究所,拉开了中国器官移植的序幕;唐山大地震,急救医疗队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数千人的生命。

吴在德教授回忆说,1965年他到麻城参加巡回医疗,常常遇到贫困病人,心想“不仅要为病人治好病,也要为病人节省每一分钱”。刀要开,病要治,一针一线皆为民。

于是,在手术消毒时,他不浪费每一滴碘酒和酒精;改进打结方式,力求节省丝线;不浪费一块纱布,一个棉球;手术时尽量不弄脏手术衣,以便立刻高压消毒再用。一次,他将胃切除手术成本控制在2.63元。

上世纪80年代初,同济人率先走出国门,与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医学交流,开展微创、介入、分子生物学、基因筛查与诊治等新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来,抗击非典、雪灾救治、抗震救灾、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都有着同济人的身影。

“那时的我们,都坚守着格物穷理。”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冯克燕表示。2008年到2018年,每两个礼拜,下午3时30分,她会将博士生和研究生聚在一起上课,分享她遇到的疑难病例。退休前,她每周坚持坐诊3次,平均每位患者接诊时间在15分钟以上。

新时代不负韶华

竖起新时代标杆

曾为武汉拼过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发来祝福视频。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莅临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通过不同方式为同济站台。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同济人在全国率先启动发热门诊应急机制;率先主动请缨将中法新城院区和光谷院区开辟为重症救治的主战场;率先开通“云门诊”;投入重症病床数、收治重症病人数、接诊发热病人数等均为全国之最……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发文向国内外广泛宣传与推广“同济光谷模式”,受到中央指导组、国家卫健委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誉。

同济医院原党委书记、原院长陈安民难掩激动:“同济人的共同爱好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这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具体体现。”

28日,落户武汉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正式揭牌。该项目坐落于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这是首个在北京、上海之外设置的国家级医学中心,也是第六个国家级医学中心,预计在3-5年内完成规划建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