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志》:为己心寻找引路人

2020-11-03 12:04:26 作者: 《斑斓志》:

对当下读者来讲,《斑斓志》最大的意义不是呈现一个多么真实的苏轼,而是展示一个独特的苏轼。这个苏轼首先是独属于张炜的,是张炜眼中的苏轼。在张炜眼中,苏轼是个心肠柔软的人,否则他怎么会为囚室中的犯人流下热泪?苏轼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否则岂有关于日常凡物的清新诗词?苏轼是个能干的官吏,否则又岂能在多个地方留下传颂至今的政绩?

张炜认为:“我们如果把‘伟大’一词、把一件过于庄严的行头披挂在诗人身上,在许多时候会觉得不合体量。”不管苏轼的名头多么响亮、成就多么卓绝、影响力多么深远,张炜想介绍给读者的是一个活在万丈红尘中的苏轼。这个苏轼活得多姿多彩、五彩斑斓,积聚着生活的诸多况味、传递出生命的复杂感受。

“当他任由自己的心性享用时间的时候,微笑就在脸上绽开;没有了这样的时光,心灵就开始干枯。自由是生命的活水,稍稍得到滋润,心田就会有一次生长,抽出绿芽。”从此地到彼处任职、从此地贬谪至彼地,苏轼慢慢地走着。虽然不管是否身不由己,皆是公事,他却因之为自己打开一扇有别于日常的窗户。或见识路上的风景,或细察当地民风民情,都是诗人任性自然、追求自由的体现。

借写苏轼浇自我胸中块垒,是张炜此番创作的初衷。“他的生活就是这样,无论怎样艰难,仍旧能够走向读与写的轨道,这像生命一样重要。”读书和写作是张炜的日常。“以一颗仁心去‘应物’,以童稚的眸子去抚摸。这样的一个人离去千年,行迹仍在,芬芳犹存,气息永远留在天地之间”。可以说,《寻找鱼王》《我的原野盛宴》《行走:从少年到青年》都是童心的流露与凝聚。

《佳句如绿丛之花》是张炜对苏轼诗词佳句的赏鉴心得,如一条清亮的淙淙小河,缓缓从读者心中流过,毫无挂碍,却留无限欣喜。品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等名句时,张炜写道:“它们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频频引用,就因为通俗自然,言至理却不晦涩,近常识又别有洞见,深思的透彻和机巧的应对结合一体。”随后特意提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时,他说:“那一刻的放任、搁置和丢弃,轻松之极的沉重,了无挂碍的期盼,无官一身轻的忧伤,融入芸芸众生的显赫、自卑、自嘲和隐隐的自豪,无尽意蕴尽藏其中。”

一向喜读张炜文评的我,遇见这些句子,岂止回味再三?他说出多少读者想说却说不出的心声?

就人生履历而言,张炜与苏轼没有可比性,毕竟时移世易。今人与古人的对接,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精神上的共鸣,往往有超越时光阻隔、穿透历史迷雾的意义。故而,《斑斓志》并未遵循苏轼的人生履历,从幼年童年少年至青年中年的时间顺序写起,这是人物传记的传统写法。独特之处在于,张炜按照自身的情感运行轨迹来行文。我借之着意捕捉张炜的心跳与脉搏,即便偶尔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于第五讲《罪孽与果报》中,张炜这样写道:“我们心中沉淀了黄沙,它们被数字洪流裹挟而来,填得太满也太沉,行路艰难,度日尴尬。可是我们仍然需要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庸碌中的一点舒缓和光亮。”我以为,这便是张炜写作《斑斓志》的用意所在。能够给现代人提供些微光亮的众多古人中,苏轼是一个。因为他既才华横溢,又可爱活泼。如此高蹈又有趣的古人,极适合担任现代人的精神引路人。

张炜写:“他在冷静时候仍然被监视和管辖,许多时候拥有的自由实在不多,可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从容一些,享受时光。苏东坡用非常具体的欣悦与之抵抗,一壶酒、一块饼、几个黄柑、数枝梅花、一座山、一个村落、一位访友,甚至是一条狗、一个生灵,都会打破寂寥和禁锢。”

品读至此,读者可以确信实现古今精神对接是张炜写作此书的用意。用传承千年的精神资源来反哺想得闲却不得闲的现代人,张炜有更多的将心比心。此书非一般意义上的传记,是评传。是评传,不是冷眼旁观、冷静审视,而是携带着强烈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它不是单纯的写苏轼,它揭示出的是现代人和苏轼一样的表达困境。“时至北宋,无比丰厚完美的吟哦已经堵塞所有的路径,既无法超越也无法回避。”现代人面对经典,除了致敬,还是致敬。超越只是笑谈与奢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