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家盒马鲜生门店内,来自餐饮企业云海肴的共享员工正在核查库存。盒马供图
安徽合肥海尔工业园内,来自安徽世纪金源大饭店的共享员工在海尔冰箱生产线上工作。周牧摄(新华社发)
今年以来,“共享用工”成了热门词汇。这一调剂用工余缺、促进灵活就业的新模式,在复工复产初期曾被广泛使用,从盒马、京东到联想、海尔等企业,都有参与共享用工的员工身影。
但随着共享用工越来越普及,其在盘活部分行业闲置劳动力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比如,共享用工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工伤待遇等权益如何保障?出现劳动纠纷如何解决?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做好共享用工指导和服务的通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企业共享用工有了清晰的操作指南。
共享用工盘活人力资源
“当时复工复产迫在眉睫,我们远在东北、甘肃的工人回不来,订单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回想起3月初面临的人手紧张问题,山东一家科技公司人事部负责人吕女士还印象深刻。就在这时,公司所在的地方政府推出“共享用工”模式,通过当地人社局和公共就业服务协会牵线,公司与同在一个院子但订单较少的另一家公司开展共享用工,缓解了用工难题。
一边是部分行业人力资源闲置,员工没活干;一边是部分企业用工短缺,有活干不完——“共享用工”模式的出现,解决了这个“两头难”,将人力资源盘活起来。
“疫情期间,一些缺工的企业和一些尚未复工复产的企业之间实行‘共享用工’,实际上就是企业之间进行的员工调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人社部行风办负责人吴礼舵说。
有了疫情期间的广泛尝试,如今,人手紧缺时,招聘全职员工不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近日,招聘平台“智联招聘”发布《2020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新格局下的新就业形态》,调查结果显示,53.2%的企业选择招聘兼职、临时性员工,25.3%的企业借用其他企业的员工,另有少数企业运用AI技术实现人力成本替代,“共享用工”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企业采纳。
“‘共享用工’模式利用灵活用工、共享经济的创新思维,让员工有事可做、拥有谋生途径,企业也有钱可赚,实现了跨区域、跨工种、跨企业的突破。”《报告》认为。
不仅仅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有“共享用工”需求,部分行业“潮汐式”用工的特点由来已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受订单影响,部分工厂招聘需求和薪资待遇不断变化,使得农民工为追求更高收入而频繁更换工作。
在不少专家看来,共享用工正是破解“潮汐式”用工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共享用工,可以减少订单短缺、人力成本较高企业的负担,也为劳动者创造更多工作选择,降低了劳动者收入减少甚至中断的风险。
人社部办公厅近期发布的《关于做好共享用工指导和服务的通知》明确支持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通知》指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支持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解决稳岗压力大、生产经营用工波动大的问题。
为劳动者权益提供保障
“有房贷、车贷,还有两个小孩,一个月没工作,生活压力就很大了。老板给我们联系了一家企业可以调剂用工,当时我就报名参加了。”老方是福建一家餐饮企业的员工,借助共享用工的方式,他顺利实现了一段空档期的就业,也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今年以来,不少就业者像他一样,受益于这种灵活就业的方式。
不过,谈到工资结算以外的问题,比如劳动关系怎么算?万一出现工伤由谁负责?共享用工结束后还能否回到原企业?不少参与共享用工的工作人员都表示,“没想那么多”或者“不清楚”。共享用工的劳动关系和权益保障等问题,也成为后续社会讨论的主要聚焦点。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人社部《通知》进行了一一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