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动物做同事:“理想动物园”是什么样的?

2020-11-16 09:22:19 作者: 与动物做同事

与此同时,动物园还引进了给大象修脚的服务——成年象体重有4吨到6吨,这意味着一只大象四肢站在地上时,每只脚要承受一吨的重量。在野外,大象每天要走大概几十公里或者上百公里去寻找食物、寻找水源,指甲会直接磨掉,但动物园的大象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行走条件,身体所有的重量都得由指甲来承受。大象的平均寿命在60-70岁,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成为忍受痛苦最长的动物。修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对动物的行为训练,需要在食物的帮助下训练大象听从抬脚命令。大象的饲养员说:“让大象跷前脚大概用了4个月,跷后脚比较难,大概需要半年时间。”

工作人员在给大象修脚

沈志军经常说,如果把动物园比作舞台,最重要的角色是饲养员。“饲养员就像编剧,演员是动物,观众是游客。饲养员的行为决定着提供什么样状态的动物给观众,决定了这台戏好看不好看。”沈志军刚到动物园时,大家最佩服的饲养员是饲养老虎的王师傅。在当时,老虎还居住在笼舍里,每次打扫卫生前需要将老虎移到别的笼子里。其他的饲养员都拿老虎没办法,但只要王师傅一出现,冲着老虎大喊怒喝,老虎就会走进别的笼子。“老虎其实是因为怕才进笼子的。饲养员和动物之间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角色,动物的状态自然不会好。”

现在,狼馆的饲养员小贾能够认出狼群的每一只狼,每一只狼的特点他都很熟悉,狼王前段时间被一只狼挑衅,伤了腿,走起路有些瘸,另一只狼耳朵经常趴着,他称呼它为“趴耳朵”。小贾出生于1996年,专业学的兽医,因为喜欢动物来到动物园。在他之前,上一个养狼的饲养员刚刚退休。跟小贾不一样,他的理念依然是将动物当作家畜来养,吃饱喝好就好。小贾则是将狼喜欢的食物埋在场馆的草丛里、树底下或者吊在树上,每天还要变换不同的位置,以调动狼探寻的积极性,给它们带来更多的新奇和满足感。小贾现在在努力建立和狼群之间的信任,以进行更多的行为训练,“狼是多疑的动物,它们对人的信任是不稳定的,会随时变动。”

而在大猩猩馆,在饲养员的训练下,猩猩已经能够友好地伸出手来让医生抽血检查。“每一个训练目的都会分成很多小目标。比如说采血,采血要先剃毛,首先要让动物适应电动剃毛刀的声音,然后先用牙签或者用假的针筒模型去模仿针扎的状态,让动物们对其免疫,一个采血的动作要训练两个月。”沈志军说。

刘媛媛今年30岁,2013年进入红山动物园工作,她已经是新一代饲养员理念的代表。在她看来,饲养员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是同事,双方彼此间是一种合作,“最重要的是让动物信任你,我们当初其实并不知道动物对人产生信任是什么样子,这个词太空了。当时主要是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动物想要的能够从饲养员这里获得,动物不想要的你绝对不会给他。只要方法用对了,动物会很快进行配合。”刘媛媛说,按照这个原则,她发现饲养员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在慢慢变得不一样,动物不会再躲着你或者对你怒吼,并能配合饲养员完成指定的动作。

公众与自然的联结点

我曾看过一本书叫《动物园长的夫人》,书里的女主角安托妮娜喜欢以各类动物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凭直觉感知他们的本能和本事,比如说,有时候她会以山猫的视角来打量人类,“大大小小的腿晃来晃去,有的脚上趿拉着柔软的拖鞋,声音很轻,有的穿着厚实的靴子,步子沉重,布鞋的气味比较温和,穿皮鞋的有一股呛鼻的鞋油味”。

沈志军等人曾用多种方式尝试将乌豆送回父母的身边,但每一次它都会受到父亲和大夫人的暴揍。在接近3年的回群时间里,打一耳光、踹一脚这些都不算,乌豆被正式地揍了14次。沈志军有些心疼,但他认为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尊重群体的规则,是乌豆成为真正的黑猩猩必须要经历的部分。“如果乌豆不回群,他未来只是一个玩偶,只是一个展示的个体,他在这个群体里面没有任何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价值。每一个个体的保护积累汇集才能成为物种的保护。乌豆今后如果不能参与繁殖的话,整个群体里面就少了一个基因多样性。延续它的基因,这才是对物种延续的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沈志军希望,动物园能够像一个诺亚方舟,将一些濒危物种的基因保护下来,如果能够反哺野外,才是动物园最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