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须“严”而有“格”,应做好这2个“实际”

2020-11-19 12:42:18 作者: 家长对孩子的

所谓“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求和教育是同义词。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向子女提出要求的过程,这种要求包括品格上的、学业上的、日常生活方面的。

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得当,子女实施父母要求认真,那就会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严是爱,松是害”,父母必须经常地对子女提出不同幅度的严格要求,这种严格要求是子女前进道路上的准绳和路标,对避免让孩子误入歧途起了很好的防范作用。

近日,新闻报道了一个女孩自杀的事情。是父母不爱不疼她吗?不是。原来这个孩子学习一贯比较努力,但学习成绩就是一般。将要升初中的时候,父母把女儿叫到跟前,向女儿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必须考入某某重点中学,否则那是给父母丢脸,就不是父母的好女儿。

听了父母的“庭训”,孩子失眠了,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她觉得自己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父母的目标和要求,最后,她开启手机录音,把自己学习上的困难诉说了一遍,便结束了她那短暂的生命。

这个孩子的父母,面对如此惨重的悲剧,痛苦,失望、悔恨,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叨念着:我们这样严格地要求她,是错了吗?

这一对当父母的,并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因此,直到悲剧发生以后,还不了解,正是自己教育方法上的严重失误,酿成了这幕悲剧。

他们不懂得,“严”而无“格”,有时造成的危害与放纵不管一样大。

教子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严”而有“格”,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父母的美好愿望出发,更不是从想当然出发。严格的“格”,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可以从两层含义上加以理解。

首先,教子要从家庭的实际条件出发

有些当父母的好赶“潮流”,比如看见别人都在学习钢琴,也要为自己的孩子报钢琴班,而自己却对音乐一点兴趣都没有。如果流行国学热、武术热、拉丁舞热、油画热,赶紧又把孩子往那里送,可是父母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又几近于零。结果,成效是微乎其微。

当父母的要实际一点,首先要让孩子学好基本的学业,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初中,那就首先要让他们学好学校老师教的课程。如果家庭确有某方面的条件,孩子也有兴味,再学一点别的什么。

事实上,孩子的业余学习是多方面的,完全可以学习家长所长,让孩子在这方面占一点优势。鲁迅说过,木医的儿子会要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讲的就是家庭的现实优势,可以成为孩子早年学习的资料。

其次,教子要从孩子本身的实际出发

这一点十分重要。孩子的实际是多方面的,有思想实际、智力实际、体格实际等等。在思想上,当孩子还不觉的时候,就不要去硬逼他,要等待,要诱导,要寻找突破口。父母对子女的思想要求,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问题。在原有思想基础上略有提高的要求,是合适的要求。

当父母的都“望子成龙”,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总得从孩子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比如有一位小提琴的天才,他父亲是艺术学校的小提琴教师。起先,他父亲的也没有硬性让儿子学自己的小提琴,只是自己上课时,带着孩子去听听。

父亲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有着浓郁的兴趣。一次,3岁的孩子在听琴中,发现一个学生拉错了,还没等父亲开口,就抢先喊道:“错了,错了!”父亲觉得孩子对音乐有一定的天赋,于是便精心培养他,还为他特制了一把小孩用的小提琴,带他每天练习。

不久,世界公认的艺术大师梅纽因来华访问时,一下就看中了这个“天才”儿童,把他带走了,成为当时我国年龄最小的一个留学生。而如果是另一个孩子,对音乐毫无兴趣,当父母的却“强按着牛头喝水”,要他去学这玩意儿,岂不是苦了孩子,其结果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