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基层之治】大国点名“进行时” “普查人”冲锋在基层

2020-11-19 21:15:53 作者: 【大国小鲜@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从11月1日开始普查登记,目前常州经开区短表登记基本完成,已启动长表普查登记,到30日结束,时间紧任务重。2000余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组成的经开区“普查大队”,穿上马甲,拿好登记表,一家家上门,一户户核实,用脚步丈量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宝贵基础数据。

年逾古稀的五届普查员

今年,是赵荣国第5次参加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赵荣国家住横林镇红联村,今年已73岁。早在2001年红联村与赵家塘村合并前,他在赵家塘村担任了21年的村会计,这给他参加人口普查工作带来了优势。

“第一次做普查员,是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才三十出头。”赵荣国说,那时的普查工作比较容易,不仅表格简单,而且基本上没有外来人员,邻里乡亲都很熟悉,根本不需要挨家挨户地去询问核对。

“现在可不同了,《户口资料整理表》一大张纸上,需要填写的指标分M类、H类、D类,加起来共有近40个小项。”赵荣国告诉记者,他所负责的红联村第3普查小区共4个村民小组,80%的村民都已搬离了老房子,住进了大量的外来人员,给普查登记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由于租户们白天都在外面打工,所以赵荣国大都晚上上门。有的人不让进屋,有的人看到他胸前挂着普查员工作牌,手里拎着绿色工作袋,不知道是来做什么的,干脆一躲了之。面对这种情况,赵荣国保持着一贯的耐心,总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上门,常常晚上10点过后才回到家里。第二天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张张《户口资料整理表》上的资料工工整整地填写齐全。

就这样,他提前完成了第3普查小区的普查任务,还接下了另一个小区的普查任务。整个短表登记期间,他和一位同事一共完成了330多户居民的普查任务,普查人数超千人。

早年间,赵荣国曾创办过一家水空调企业,现在,他还在儿子与人合股的企业里工作。普查任务完成后,他又回村里帮着实施群租房改造。有人说:“老赵,你每天这么忙,又不缺钱花,干吗还这样起劲呀?”他回答道:“大家相信我,总不能袖手旁观啊。”

匆匆结束产假的“三孩妈妈”

“这个‘双11’,大家在做‘尾款人’,我在做‘普查人’,忙着忙着就过去了,还省了钱!”遥观镇芳庄社区总普查指导员俞润自我调侃道。

1989年出生的俞润,是一个“三孩妈妈”。大儿子3岁多,龙凤胎不满8个月。“7月人口普查培训的时候,我还在休产假。”因为工作需要,俞润提前结束了产假,投身人口普查工作。除了“总指导员”,俞润还兼着“普查员”和“数据处理员”。

芳庄社区户籍人口1374人、流动人口1299人,共计984户2673人,虽然是遥观镇地域最小的社区,却是普查范围交叉程度最大的社区。“2003—2005年,社区绝大部分村民都拆迁安置,分布在周边的各个社区,所以我们的普查范围特别大。大部分普查‘两员’靠两条腿出行,我们得靠四个轮的车。”俞润说。不仅如此,因为普查范围交叉,很容易出现重复,大多数时候,俞润需要人工进行数据校验和查重。俞润手工编制了一本《户主姓名底册》,便于开展工作。

考虑到“三孩妈妈”的特殊身份,原本社区安排俞润尽量少跑一线,做一些数据处理工作,但她一口回绝了。社区共有36名普查“两员”,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了。经历过“五人普”“六人普”的社区退休会计、65岁的杨林正也重新回到人口普查一线。“一些安置小区没有电梯,普查员上门一次没有人,最多跑了七八次,有些人开了门但是不让进,普查员只能趴在墙面上登记。他们比我年纪大,都还冲在前面,我又凭什么不能坚持呢?”

9月至今,俞润没有一天准时下班,没有逛过一次街、买过一件新衣服。蓝色的人口普查员马甲,就是她的“新衣”。一次,因为要赶着录入第二天上交的人口数据资料,俞润在电脑前从早上7点忙到了晚上11点半。“回家就看到妈妈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等我,妈妈说‘孩子看不到你不肯睡’,我一下子就哭了,觉得很对不起他们。”为了适应俞润的工作节奏,两个孩子都习惯了5个小时喝一次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