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新的就业形态前景可期 也需公众择业观的转变

2020-11-27 16:03:02 作者: 热评丨新的就

“在哪个单位呀?挣多少钱呀?有五险一金吗?工作稳定吗?”来自亲戚长辈们的这类“夺命连环问”,相信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曾遇到过,人们看待工作时求稳、求尊严的心理可见一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几年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的社会认可度始终偏低。就像前一阵爆火的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即使红遍网络、吸引粉丝无数,却还是会被很多人质疑“北大毕业生怎么就沦为了网红”?“沦为”二字里,包含的便是长辈式“这工作不太靠谱”的心理。

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当第“三百六十一行”“三百六十二行”刚出现时,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被社会接纳的“成长期”。这几年,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迅猛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拿网红来说,就一直跟长辈们眼中的“正经工作”毫无关联,这固然与网红市场行为确实出现过一些问题、也爆出过一些负面新闻有关,但在今年,网红主播李佳琦落户上海、“锦鲤女孩”杨超越即将落户上海,以及外卖小哥吴辉被请上国新办发布会等事件,打破了一些人的“有色眼镜”,为自己的职业正式打上了“靠谱”的印记。

由于疫情的冲击,新的就业形态在今年受到了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投射过来,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内容创作者、电子竞技工作者……形式多样、时间自由、收入尚可的职业,成了很多大学生的重要选项。但突破传统总是需要更多人的尝试与更大的勇气,无可讳言的是,当前家长与社会对这类新型职业的认同度还不高,甚至还有高校将一些新就业形态的岗位拒之门外,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就业形态还不具备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关系特征,比如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缴纳社会保险、平台监管有欠缺,这些都让从业者难有安全感。

所以也难怪,虽然新的就业形态中不乏成功者,但若要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恐怕还需要一段艰难的路要走,需要对其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监管规则,进行规范化管理。毕竟,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新的就业形态已经发挥出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就业形态,将来也一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越来越多,从现在就开始给予扶持,很有必要,也正当其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这些还在被大家以“新”来称呼的就业形态,或许明天就成了就业常态。就拿直播带货来说,即使只是在一年前,又有谁能想到,它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以如此快的速度横扫各大社交平台?“发展前景巨大”的标签已经贴到了新的就业形态身上,它们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包容与鼓励,也需要从业者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承担起与自己人气相对应的职业责任;而年轻人和长辈们,则需要转变择业观念,拥抱更多的职业选择,如此,才能实现“顺利就业”与“新的就业形态有序发展”的完美结合,达成双赢。(文丨赵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