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裕锴谈“苏轼眼中的杜甫: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对话”

2020-11-28 19:57:19 作者: 周裕锴谈“苏

四川大学教授周裕锴在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作学术讲座 本网实习记者 廖苏予/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实习记者廖苏予记者曾江)11月26日下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在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作题为“苏轼眼中的杜甫: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对话”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新文科”讲座第4讲。讲座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苏利海主持。

周裕锴首先从阐释学视角出发谈苏轼和杜甫的“对话”,他引用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的话——“理解总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传递着其中发生的语言事件”,从阐释学角度解释“对话”一词的意义。阅读一个作品和文本,其实是和作者的一个“对话”。阐释学上的“对话”一词本是比喻的用法,但在苏轼的话里,它“真实”发生过——苏轼做了一个跟杜甫对话的梦。周裕锴说道,不管梦是真是假,可以看出苏轼是以自己的想法追加到杜甫的身上,是一厢情愿的“梦求”。托梦不仅说明杜甫的书生习气,也说明苏轼的书生习气。苏轼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关系不只是语言事件的传递,它实际传递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碰撞和共鸣。苏轼和杜甫穿越了时间距离,完成了隔代的“对话”。

研究古代文学的过程就是和古人的“对话”,周裕锴鼓励大家:学术,要有这样一种“对话”的精神。学习古代文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穿越过去,与古人对话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理解了“阐释”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周裕锴引导思考——苏轼是如何理解和评价杜甫诗中的语言世界?对杜甫遗留下来的对话材料,苏轼是如何做出回应的?这种回应对于塑造杜甫在文学史上、诗坛史上起了哪些作用?

四川大学教授周裕锴作学术讲座 本网实习记者 廖苏予/摄

周裕锴以《苏轼文集》、《苏诗编注集成》(王文诰)、《诚斋诗话》、《清江三孔集》等文本材料进行详实、细腻的解读,阐述分析苏轼对杜甫做的评价:一是一饭未尝忘君——苏轼对杜甫忠诚人格的推崇。二是自是契稷辈人口中语——苏轼对杜甫远大志向的肯定。三是巨笔屠龙手——苏轼对杜甫诗坛地位的评价。四是微官似马曹——苏轼对杜甫不幸遭遇的同情。五是才力富健——苏轼对杜诗艺术风格的欣赏。六是简牍仪刑在——苏轼对杜诗意象句法的化用。七是杜陵饥客眼长寒——苏轼对杜甫诗歌人生的调侃。

周裕锴总结表示,苏轼对杜甫的评价,受到北宋诗坛风气的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从自己独有的个性气质、生活道路、艺术趣味、美学眼光等多种角度出发来看待杜甫。因而他不在意时人论杜的“诗史”之称,也不太理会杜诗神圣的光环,而是看重杜诗在自己心中引起的共鸣,贬谪生涯中“一饭未尝忘君”的忠贞,不合时宜“窃比稷与契”的迂腐,“用拙存吾道”的幽居情怀,甚至会对杜甫进行善意调侃。他不仅把杜甫誉作“天下能事毕矣”的艺术高峰,同时也对“魏晋以来高风绝尘”的丧失感到遗憾。

本次活动学术海报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供图

周裕锴表示,杜诗已化作苏轼生命中的一部分,以至于他在登临、游览、赏花、玩石、观月、饮酒、论书、评画都会想起化用杜甫的诗句。苏轼认为自己是杜甫的知音,而杜则是自己的代言人。他在题跋中常不由自主解释杜诗,而宋人也把他的言论看作权威,不断称引发挥。当时“伪苏注”的流行正是宋代注杜者借苏轼之权威来作注的一个曲折投影。

在讲座最后,苏利海副教授致辞感谢,并从文本解读之细腻、缜密,视野之广阔,文献功底之扎实以及详实的论点、论证和论据多个方面总结本次讲座并表达对周裕锴教授的敬佩之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