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摄影师用镜头记录扶贫路上的“她力量”

2020-12-03 06:38:51 作者: 女摄影师用镜

何文芳(左)冒雨帮村民背苞谷回家。毛晓初摄

汪国杰(中)与村民在一起唠家常。刘博欣摄

王会敏(左)到村民家包馅糕。赵占南摄

王惠芳(中)在指导绣娘刺绣。李 宁摄

镜头中的她们,是村里的第一书记、脱贫带头人,也是村民家中的“主心骨”;是村里孩子口中的孃孃(阿姨),也是老人口中的亲闺女;她们,帮着村民铺床扫屋,教着姐妹们刺绣编织,也帮着大伙卖出农副土产……

脱贫攻坚路上,许许多多女性的身影吸引人们的目光,她们那些交织着汗水的笑脸,令人难以忘怀。

近期,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和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的“女摄影人眼中的脱贫故事”摄影展在北京举行,用“她镜头”看“她扶贫”,用一个个镜头所捕捉的感人瞬间,记录了平凡女性自立自强、勤劳勇敢的脱贫事迹,以及基层女干部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动人故事,而镜头里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也让身为摄影师的她们收获了成长。这些巾帼脱贫故事,既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彰显了中国妇女在消除贫困中发挥的“半边天”作用。

本报记者日前对部分女摄影师和女扶贫人进行了采访,听她们讲述这些“她瞬间”背后的“她故事”。

“村里的孩子都喊她何孃孃”

8月里,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杏家村,连日都在下雨,杏家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文芳(彝族名字为乌各布吉嫫)担心会发生泥石流,就忙着在村里四处看看,组织村民转移。

冒着雨,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毛晓初艰难地托着相机,记录下了何文芳的生动镜头:她穿着高筒雨鞋,抱着村民的孩子走过小桥,水流湍急,孩子一脸信赖地趴在她的肩头,何文芳却早已淋得满身湿透。

在杏家村的院子里,停着一辆撞得破破烂烂的车,那是毛晓初的车,在冒雨赶来拍摄的路上,她不慎遭遇了车祸,为了不耽误拍摄工作,她仍是一个人坚持上了山。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毛晓初4次从成都开车200多公里,到何文芳工作的杏家村进行拍摄。

“我跟着何文芳在村里跑了多户人家,挨家挨户地坐下来聊,看着她帮村民寻找增收办法,或者是帮着解决生活难题。”毛晓初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何文芳和村民间的真挚情感,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何孃孃”。

拍摄时,她们在村里遇到一户人家,家中的孩子患有脑瘫,家中只剩下父亲照顾孩子。“那孩子现在20多岁了,见到何文芳很是亲热,大老远就迎出来了,何文芳在他跟前,就像姐姐一样。”毛晓初回忆说。

何文芳的扶贫工作十分细致,从点滴耐心地做起。村里有一户彝族贫困户,以前一家十口人挤在一间木板房里生活,后来在政府的资助下搬进了新房,但还没养成新生活的好习惯。

“当时,我到他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教他们要讲卫生,手把手教他们叠被子,理床单,叠好衣服放进衣柜,教他们进行垃圾分类,一次不行就教第二次甚至更多,现在他们家的环境卫生大大改善,他大儿子还在我的鼓励下光荣地入了党。”何文芳说。

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在毛晓初眼中,何文芳在村里就是这样不时地转换着女儿、姐妹、母亲的角色。

“也正是这种亲情式关系,使得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目前,杏家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民从过去的不种茶、简单种茶转变为种优质茶,种规模茶,并不断提升茶叶采摘制作技术,生产和生活状况越来越好。”何文芳说。

“她成了咱家拿主意的那个人”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刘博欣拍摄的对象是汪国杰,今年初,在黑龙江省尚志市黑龙宫镇,她为这个驻村女干部所帮扶脱贫的7家脱贫户,每家拍了一套全家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