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48期,原文标题《1300只狗的救助站:流浪动物去哪里?》,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让流浪狗住在救助站里,是对的吗?不把它们关在救助站里,城市里的流浪狗能去哪儿?谁能保证它们不伤人、不传播疾病?”
记者/吴淑斌
摄影/猪儿虫
文军红收养的流浪狗和她很亲热
私人救助站
按照文军红发给我的救助站地址,我搭出租车到了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庆丰山村。虽然是村庄,这里仍属于重庆主城区,距离繁华的旅游景点磁器口只有25公里。转过茅山峡公路的7个急弯后,车子停在了村口。
文军红在微信上发来的定位不够精确,我只能顺着公路步行进村,寻找目的地。但我知道,自己离救助站不远了,因为此起彼伏的狗叫声不断从半山腰处传来。
救助站建在公路边,打开大铁门,再走过一段用铁栅栏围得严严实实的水泥路,才是救助站的木门,门口挂着“重庆文阿姨流浪动物救助站”的牌子。每进一道门,文军红都会迅速把门关严实,防止狗从屋里跑出来。她今年已经68岁,身高只有一米五五,瘦小,不到80斤,甚至比救助站里的一些大型犬还要轻。平时爱穿一件肥大的红白格子围裙和黑色防水靴,忙前忙后,常年洗刷做饭的双手结着厚厚的老茧,还有被流浪狗咬伤后留下的肿块。
空气中弥漫着粪便和动物毛发味道相混合的浓重异味——进门之前,文军红就从围裙口袋里掏出一个口罩,想让我戴上。眼前约50平方米的大厅住着近200只狗,地上堆满了狗笼和衣服被褥,显得有些杂乱。大厅同时充当厨房,靠墙的灶台上摆着五个煮锅和一个煤气灶,人和狗的餐食都在这里制作。地面打扫得很干净,没有污水和垃圾,排列着七八个锃亮的不锈钢大盆,用来搅拌狗的餐食。
生人的到来让笼子里的狗受到了惊吓,狂吠不止,远处房间里的狗随即跟着叫起来。
眼前看到的只是救助站的一小部分。整个救助站是一栋两层小楼,除了大厅,还有20个面积为10到15平方米的小房间。加上文军红砌墙围成的后院和菜园,总共占地4亩,住着1300多只流浪狗和近100只猫,甚至还有文军红捡回来的两匹马和几只兔子。虽然空间不算小,但容纳这么多动物仍然显得非常拥挤。每个房间里的狗笼摞了两层,只留出一条一人宽的通道,文军红带我从狗笼中间穿过,有时甚至需要拉开狗笼,才能开辟出一条过道。
文军红安排得很清楚:大厅住的是刚救回来、还在隔离的狗,需要打完疫苗才能分配到其他房间;一只小型犬单独住一个笼子,两三只小奶狗共享一个笼子,大型犬尽量养在后院的狗栏里。
冬日,文军红用薄棉被盖住笼子,给狗狗保暖
习惯了陌生人的存在后,狗狗们逐渐安静下来,我才有机会端详。它们大多是中华田园犬,也有一些名犬的杂交二代。虽然谈不上毛发光亮,但干干净净,长得壮实。许多狗总是低垂着头,偶尔与人对视时才会抬起眼睛,眼神老实而委屈。年纪小的狗更活跃一些,试图从笼子里伸出爪子触摸人的手。
要照顾1300多只狗,文军红一刻都闲不下来。救助站还雇了6位工人。凌晨4点,她和工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粪便。每天,狗狗们能产生20桶粪便,近600个狗笼下的托粪板需要一一抽出,清洗干净后再塞回笼里。一直忙到午饭时间,7个人也只能打扫完不到一半的房间。救助站里的动物一天只吃一次饭,洗菜、蒸饭、分餐、消毒厨具,完成一次喂食需要4个小时。工人们一锅又一锅地蒸米饭,把胡萝卜、鸡架、鸭肝、特价碎肉搅拌到一起,分到各个狗笼。文军红告诉我,吃狗粮方便,可以省去不少时间,但所有救助站里的狗都吃米饭,因为最便宜的狗粮也比大米贵得多。
仅仅是打扫卫生和做饭,就足够让工人们忙碌到晚上8点多。其他人休息后,文军红还要照顾一些特殊的狗。小奶狗年纪太小,没法进食米饭,她泡好羊奶,一针管一针管地注入小狗嘴里;有些狗感冒、拉肚子,她自己学着给它们打针、喂药。忙活到深夜12点、一天只吃一顿饭是文军红的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