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说两个贫困户的脱贫故事

2020-12-06 12:41:49 作者: 走向我们的小

1

螃蟹“爬”来新生活

12月2日早晨7时不到,天刚麻麻亮,排湖渔场雷台分场的一处蟹塘,张杏山站在齐膝盖的水中起蟹。商贩约好今早来收螃蟹,他得抓紧时间捕捞、分拣。

▲渔棚内,张杏山用手机扫码收卖蟹款

水中两条长20米的地笼,是头天晚上就下好的,站在岸上能看到不少 “自投罗网”的螃蟹。只见张杏山提起地笼,向一头抖动,船舱里一只只“惊慌失措”的螃蟹张牙舞爪。

▲螃蟹出水准备售卖

“今年虽然产量不行,但价格好。”水冰冷冷的,把手冻得通红,但他心里很热乎。分出公母、装袋称重,微信扫码结账。“你看,又有3030元钱装进荷包。”这些天,张杏山天天卖蟹,三个塘近30亩,他预计今年能赚10万元出头。

▲过秤称重

“今年螃蟹亩产200多斤,按照脱贫标准,我卖个几亩就够了。”玩笑话中,透出张杏山对如今生活的信心与满足。

▲张杏山清晨在蟹池放地笼,至10时左右便收满了螃蟹

而早些年,张杏山患上肝硬化,前前后后住院三次,掏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背负了债务,被纳入精准扶贫行列。身体大不如前,他也没精力管理,鱼塘的四大家鱼年年只能“糊个口”。

▲是留还是卖?餐桌上,张杏山两口子展开了辩论

“老张,要不你跟我一起养螃蟹?这几年我试养了些,长得不错,也卖得起价。”2014年,渔场向养殖户推广螃蟹养殖,帮扶干部何承高多次上门动员,还带张杏山到汉川、洪湖等地参观。

▲收获的螃蟹,在渔棚内按大小进行筛选

身体有所好转的他,开始和妻子进行“二次创业”,将家中15亩鱼池改养螃蟹,第一年就小获成功,赚了5万元。

“养螃蟹,更要敢‘吃螃蟹’”。2015年,尝到甜头的张杏山又承包了一大一小两个池塘,并在技术指导帮助下,掌握了“3+5”分段养殖模式,将技术运用养殖中,年收入近10万元。

有好身体、有好技术,干劲更大。养蟹4年,他的家庭每年平均收入都超过十万元,早早把贫困的帽子甩出十万八千里。

▲卖完螃蟹,张杏山在塘埂喂养家禽

“天气越来越冷了,得尽快出手。”“卖螃蟹也要讲技巧,感觉价格还在涨,还是要再压几天。”临近中午,两室一厅的渔民小区家中,张杏山与妻子边吃饭边“争论”,一个要卖,一个要留,幸福的“烦恼”在餐桌间弥漫。

2

豆香溢满脱贫路

“老胡,我要30斤老豆腐,做豆腐乳。”“不够了,要提前预定。”天气越来越冷,胡学英的豆腐生意越来越好。12月1日,郑场镇络绎集市,胡学英的摊位前顾客不断,几家豆腐摊,她最先卖完收摊了。

▲每日清晨,胡学英便在络绎集市出摊卖豆制品

胡学英的家,在几公里外的马王村。“结完婚后,老人分下16斤粮食,就分了家。”打豆腐、卖豆腐,早出晚归,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她“重复”了四十多年。靠着祖传三代的手艺,胡学英勤快肯干,日子过得倒也平平淡淡、有滋有味。

▲忙不过来,小女儿关显容赶来帮忙

常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胡学英却说,这些都不苦,日子没有盼头才最苦。大女儿、女婿离异,给平静的生活抛来一枚炸弹,二老辛辛苦苦把孙子拉扯大。紧接着,丈夫中风、心脏搭桥,生活、工作上失去依靠,让她身心俱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