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记河南豫中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芦永军

2020-12-07 11:59:23 作者: 大国工匠——

一年年坚守,将磷文章做到极致;一次次破题,让中国制造走进现实;一项项攻关,刷新行业技术高度。岁月寒暑,匠心不移,为中国冶炼铸造加“料”,为科技创新添智,为中国制造助力,他就是——河南豫中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芦永军。

芦永军是从原临颍县磷肥厂的一名国企下岗职工一步步成长为国产铸造冶炼辅助材料研发的带头人。30多年来,他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执着和毅力,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研发团队孜孜以求地向行业技术高地迈进,使企业成为除渣剂等行业标准制定、用创新创造打破了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数次改写和刷新了国产铸造冶炼辅助材料研发纪录,先后被评为漯河市劳动模范、漯河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二届漯河工匠、第三届中原大工匠、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一股恒劲,咬定“磷”字不放松

1986年7月,芦永军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临颍县磷肥厂,从事设备维护工作。刚入厂,面对陌生而复杂的生产机器,他发现要想维护驾驭好这些设备,必须扑下身子好好学习,才能学懂弄通它们的工作原理与性能。在工作中,凡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主动向老师傅请教,成为师傅眼里最好学的徒弟。由于勤学好问,他很快熟悉了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对设备维护更加得心应手,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1992年4月,在维护一台热风炉时他发现,由于热风炉设计温度只有100摄氏度,使得钙镁磷肥生产吨焦耗能大、效率低,如果适当增加入炉风温,就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产生了改进热风炉的想法。但让想法变为做法并非易事,因为涉及风压、流速、流量、换热面积、钢材材质的选用、尾气燃烧发热量等多个学科数据,这对当时只有中专文化水平的他来说,迎来了人生的一次挑战。

面对挑战,他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知道,只凭一线的经验积累还不够,弄通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样重要。为此,他买来了钢铁冶炼、磷肥生产与工艺、窑炉设计等方面的一大摞书籍,一边充电一边对照着热风炉的设计构造进行研究,慢慢形成了技改思路。他在热风炉上加装了循环散热片改进风的流向提高高温区的停流时间、降低阻力,利用尾气燃烧加热壳体从而提高炉温。投入一线为他创新发明提供了沃土。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使入炉风温逐步提高到400摄氏度,钙镁磷肥生产吨焦耗能则降低40公斤。“改进型热风炉”正式投入使用后,每年节能降耗达500万元以上,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后来,这项技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更激励了他技术创新的热情,使他很快由一名普通技术员走到了设备技术科科长的位置。

1998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逐步陷入困境,他也成了一名下岗职工。面对再就业选择,他坚持发挥技术特长,围绕“磷”字做文章,带领30多工友筹集资金成立临颍县颍北冶炼厂,利用黄磷副产品生产铸造用磷铁产品,开启了创业路。由于技术过关,企业当年就实现经营收入160万元。

尝到技术的甜头,他带头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充电,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研发能力,生产的磷铁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在技能提升过程中,他还找到并确定一种新的磷铁及其制备方法,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和客户需求细化,他还带队开发了高镍磷铁、低钛磷铁、磷铁微粉等系列产品,产品应用领域也由单一的铸造拓展到电工钢、防腐涂料、金属切割工具等冶金、化工领域,产品先后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巴西等国家。通过创新发展,民营小厂办成了以新材料生产研发为主的科技型、出口型企业,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

一股犟劲,终成“中国制造”圆梦人

在主持研发生产的铸造辅助材料中,除渣剂是一个主要产品。在冶炼铸造中,该产品对铁水除渣起决定性作用,其效果直接关系到铸件质量。而在该产品实现自主研发生产之前,他们曾长期代理销售国外除渣剂,每次看到那些外文字母他就萌生一个想法,如果我们自己也能够生产这样的产品,在包装上标注“中国制造”并附上中文说明书,那该有多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