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首次放流人工养殖中华鲟 5尾中华鲟重回“大江大海”

2020-12-09 15:17:07 作者: 苏州首次放流

昨日,常熟市长江生态修正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点初次投用就迎来了“贵客”,5尾中华鲟在此敞开回归大江大海之旅。这是姑苏初次放流人工饲养中华鲟。

这5尾中华鲟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来自坐落湖北荆州的中华鲟保育与增殖放流中心,于二零一九年4月运抵常熟驯养。现在已3岁,从刚来时均匀体长0.5米,到现在达1.2米,体重18公斤左右。

中华鲟因其珍稀,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农业乡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维护要点试验室主任危起伟说,长江中华鲟资源量的最高纪录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10000多尾,因为受水利工程建造、水污染、捕捉等要素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降至2000尾左右,通过声呐监测等归纳评价,现在只要20多尾。

中华鲟作为洄游性鱼类,在海里成长、淡水里繁衍。长江常熟段环境优胜,有许多滩涂、湿地,海水与淡水在这里交汇。这5尾中华鲟将渐渐游入大海,通过17年至18年性成熟,再洄游长江产卵。它们体内植入了“PIT芯片”,符号身份等信息,便于盯梢监测。

“中华鲟对水质要求高,溶氧量要达每升6毫克以上。”我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邹桂伟说,中华鲟作为旗舰型物种、肉食性动物,处于食物链高端,很具标志性,“咱们将做好后续监测,假如说它不能入大海,就证明咱们的环境是有问题的。”姑苏晚报讯(记者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