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天,黄琳 12 岁的儿子在手机游戏上充值约 35000 元。交易记录显示,充值次数高达 100 多次,"开始是一块(钱)一块(钱)充,后来大额的有 600 多块。"
黄琳想不明白,儿子的手机是上网课用的,连电话卡都没插,她记得自己没有设置免密支付,儿子也不知道支付密码,但钱确实花出去了,"花呗额度用光了,余额宝也扣了"。
《香肠派对》充值界面
她回忆,2 月 27 日晚,自己发现支付宝账户余额不对,才发现儿子玩游戏偷偷充了钱,在心动网络的《香肠派对》和腾讯游戏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手游上花了约 35000 元。
次日,她向两家平台投诉,要求退还充值金额。经核查,黄琳儿子注册账号使用的身份证为 1968 年,绑定的手机号也来自陌生人。至于退款问题,心动网络表示,游戏扣款方为苹果公司,应向苹果公司申诉;但苹果官方客服回复为,后台审核不通过,未说明具体理由。腾讯方面,黄琳提交了游戏账号、户口本扫描件等材料,仍在审核状态。
"至少要做到实名认证,身份证和电话号码得是一个人的吧,或者人脸识别,这样子太大漏洞了。"黄琳认为,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存在众多漏洞,而金钱概念模糊的未成年人极易深陷其中。
近年来,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游戏,家长申请退费难的问题频频引起社会关注。"实名"注册游戏账号仅需提供身份证号、消费额度不受限、退款举证难、各家游戏公司和平台就退费问题无统一标准 …… 澎湃新闻记者采访发现,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虽已有明文制度,但并未落到实处。
实名认证并不"实"
伪装成年人,被 QQ 群里人唤作"老板",委托别人卖装备,11 岁的吴洋烁不仅骗过了游戏网友,也骗过了实名认证。他在澳大利亚读小学,暑假期间悄悄用妈妈做生意的支付宝账号刷了 16 万元,而他在 4399 等游戏平台实名注册的身份证号来自宁夏,这是他在网上找人买的。
吴洋烁为《皮卡堂》多次充值,游戏说明适合 18 岁以上用户体验。
2019 年 11 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尽管各游戏平台遵循规定,在首次登陆界面要求用户填写身份证号和姓名,经公安接口核对后即认证成功,但真实用户是谁并不可知。
山东的洪方遭遇了类似问题,儿子注册《少年三国志》用的是她的身份证。"他要的我的身份证号,我也不知道他要干嘛,也没有往(游戏)这方面想。"一时疏忽,洪方把身份证号报给了儿子,没想到孩子凌晨还在偷偷玩游戏,充值了 1300 多元。
只需一张身份证,是谁的并不重要,这样的实名认证违背了《通知》设立的初衷。
腾讯针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限制认证步骤
2020 年 6 月,腾讯游戏宣布对疑似由未成年人操作的成年人账号,在登录游戏和充值支付时即要求进行人脸识别验证,与公安权威平台数据比对。如用户未通过或拒绝,游戏账号将被纳入相应的防沉迷系统。但此举并不能杜绝未成年人以成人之名进行操作。
通过微信账号登录游戏,可省略实名
除了使用他人的身份证,第三方账号提供了更便捷的认证方式。在记者下载游戏体验中,不少游戏可直接选择微信或 QQ 登录,而后有弹窗提示"您的实名信息已存在于腾讯平台的账号实名库"。这表示,如果孩子玩父母手机,可以直接用父母的微信账号登录游戏,绕开实名认证的步骤,而父母仅在微信中收到"游戏角色注册成功通知",孩子左滑即可删除。华为、OPPO、Vivo 等手机也可以直接选择使用对应的手机账户登录,免于实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