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蹲”了一群年轻人:最年轻博士后27岁

2021-04-07 16:01:29 作者: 三星堆考古“

4月初的广汉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发掘仍在紧张进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考古院”)会同全国33家科研单位展开集体攻关,继发现金面具、顶尊跪坐人像等珍贵文物之后,更多惊喜值得期待。

考古发掘现场,可以看到有人在铲土、记录,有人在电脑前忙碌……他们大多都是年轻人。据介绍,参与此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以及文物保护两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约200人,其中有150多人都是90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群年轻人里不仅学霸多,博士后就有两个;更多的年轻人活泼跳脱,或喜欢摄影或热爱涂鸦,他们防护服上随处可见的“万里长城永不倒”“面朝黄金”等特殊标记,展示着年轻一代考古人的生气勃勃。

这是一个年轻的群体,200余人中就有150多人都是90后;这是一个学霸群体,200余人中博士和硕士有160多人,占比达到了80%。他们是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环节的考古工作者。他们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以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相关业务单位。

刚刚过去的三星堆发掘央视直播中,参与8号坑发掘的蔡宁,应邀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一起进行了电视解说。此时离他支援三星堆不到一周。节目里,蔡宁没有丝毫忙乱,将公众感兴趣的发掘情况娓娓道来。

蔡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山东人,今年27岁。用学霸形容他并不夸张:从小喜欢历史,大学报考山东大学历史系。再往后,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读博,博士后的工作也在这里。当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省考古院签署了合作协议,研究商周考古方向的他被要求前来支援。

“其实此前我很少来四川,对三星堆了解不多。”蔡宁直言。“两眼一抹黑”怎么开展工作?学霸的世界常人难懂。“这恰好可以倒逼自己大量阅读相关资料。”蔡宁说,他来三星堆之前,就把三星堆1、2号祭祀坑长达几百页的考古发掘报告看完了,省考古院还给了很多相关论文,所以他这样安排时间:白天现场发掘,晚上学习。“三星堆博物馆都还没来得及去参观。”

面对“再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学霸似乎也要冷静得多。8号坑开启发掘最晚,此前露出来的只有红烧土以及5块石板。相比其他几座坑的精美青铜器和金面具,可谓“寒碜”。有同伴着急,蔡宁却波澜不惊,“这次发掘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相关学术问题,所以红烧土和石板也很重要。它们可能来自祭祀场所。那么是否可以猜测,古蜀人在祭祀时除了把青铜器掩埋,把祭祀场所也一起烧掉了?”回答严谨,滴水不漏。

几天前,8号坑终于发现了一件青铜神树残枝和玉管,他的心情终于有了波动,“很好,很不错!”难道此处不应该是激动万分?蔡宁微微一笑,“其实我们首先想的其实是怎样科学提取文物和保护,以及琢磨它究竟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其实泥土也很珍贵……”

你以为一个博士后已经够有“排面”?除了蔡宁,来自上海大学的徐斐宏同样是一位博士后。相比蔡宁对历史和考古的执着,徐斐宏大学时在北京大学念的心理专业。后来发现自己其实喜欢考古,直接转专业,此后又成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第一届直博生,又在学校做了两年博士后,这才于去年到上海大学当老师。

今年春节开始,徐斐宏带着平均年龄仅25岁的上大团队,在三星堆连续“挖土”两个多月。作为现场负责人,徐斐宏除了要协调整个团队工作,把握3号坑发掘的进度,在后期器物层清理时,碰到一些比较细致的环节和问题,也会亲自到坑里工作。一群高学历的年轻人,做着最细致的“挖土”活儿。究竟有多细致?徐斐宏笑称,“理论上3号坑里所有挖出来的土,我们都可以按原样拼回去!”这是来自学霸和考古人的底气。

三星堆发掘现场的学霸有多少?来自四川大学的马永超很有感触。1990年出生的他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毕业的博士,今年1月才到四川大学工作,不久到了三星堆支援。“来到这里之后发现熟人很多啊,不少都是在北大读书时认识的师兄师弟。”他哑然失笑。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