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住院”董事长死亡背后,是百万心肌梗死患者的遗憾

2021-04-21 14:04:56 作者: “拒绝住院”

他认为,如果那位病人第一次留下来住院,做相应的观察、治疗,可能就不会发展到心梗。

朱建介绍,突发的胸痛症状,临床常见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它包括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其中,不稳定心绞痛随时可能发展成心肌梗死。

“有的心梗患者明天要出院,今天一激动,就猝死了。”他解释,心梗发病后几天,猝死最常见的诱因是突然用力(比如用力大便时、提重物等)、突然情绪激动,这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这两种情况也是所有心脏病人都要注意避免的。

据朱建了解,目前在有较好治疗条件的地区,因急性心梗住院的病人,住院死亡率大约为1%~2%。

对于那些发生急性心梗而不愿意住院的病人,朱建会要求团队的医生“慢慢磨”,“这些病人,你不能放他回去。放他回去,就等于放弃他的生命。一定要他留观,发动亲属,还让他自己上网查资料,让他认识到心梗的严重性,最后一般都能劝得住。”

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还可以做哪些?

中国心梗死亡率无改善,除了公众认识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级别医院的救治能力差异。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从2013年开始,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超过城市平均水平。

一个统计数据或可解释背后的原因:2013~2014年,县级医院的STEMI 住院死亡率是省级医院的3倍多(STEMI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两种类型之一,需要的救治更为紧急)。

这一数据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原副院长杨跃进、心内科冠心病中心许海燕教授及团队在2020年10月发表的一篇论文。论文分析2013~2014年数据,指出中国不同级别医院STEMI住院死亡率差异明显:省、市、县级医院分别为3.1%、5.3%和10.2%。

霍勇对八点健闻强调了急性心梗死亡率仍存在的地域差异。在大城市呼叫 120,救护车可能几分钟就能到达,从二三线城市往下,这个速度会越来越慢,农村地区更不用说。

“我们的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霍勇表示,这些年,病人从发病到得到救治的时间,在大城市是明显缩短的,但在全国的平均时间并没缩短。因此下一步,提升县域医院的救治能力尤为重要。

不过对于未来,霍勇还是表现出了乐观。他介绍,现在针对基层医院的“胸痛救治单元”项目已经开展,全国大概有近5000家县医院,目前胸痛中心和救治单元的建设,已经涉及到了将近3000家。“我们也在不断推动县医院技术提升,比如说介入,我们专门有针对县医院的介入课程培训班。”

降低心梗死亡率,从政策层面还能做什么?

霍勇建议从国家层面,尤其从“健康中国”战略层面上,对心肌梗死这类致死性高、上升速度快的疾病,专门出台措施。“增大医疗体系的相关投入,增加对县域医院的支持,并进一步推进公众教育,是降低急性心梗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点。”

此外他提出,实行药品和耗材集采后,救治相关疾病的费用降低,希望把降价腾出来的医疗支付空间,往(心梗)这类需要急救的疾病倾斜。

*参考资料:《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 概要》

方澍晨丨撰稿

刘冉|编辑

王晨|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