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田氏篡齐为何不改国号,便明白:周公不叫姬旦,嬴政不叫赵正

2020-09-23 13:41:38 作者: 读懂田氏篡齐

历史是一件件事情的组合,如同一滴滴水汇聚,变成大江长河。其中,一些事情平淡无奇,也有一些事成为的转折点,变成两段历史的分界线。

周朝分两段,标志事件是“平王东迁”,镐京陷落,周天子的权威降到冰点,诸侯逐渐做大,历史进入春秋。春秋后是战国,它们又是如何区分的?

春秋时周天子失势,而到战国时期,则彻底沦为摆设,标志是三家分晋、田氏篡齐。为何是这两个事件呢?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以下克上。

战国以前,无论诸侯间怎么兼并,大国吞并小国,那是诸侯间的战争。虽说诸侯有的是公,有的是侯,地位有高有低,但他们的本质都是君主。

君主吞并君主,谁也也无话可说。但韩赵魏呢?他们是晋国的六卿,是臣属。臣子夺走君主的地位(春秋有臣子弑君,却没篡位的),不是以下克上吗?

至于齐国的田氏,比三家分晋更恶劣。田氏本是陈国公子,流亡于齐。换句话说,田氏齐不仅是弑君篡位,还是齐国的外来户。

田氏篡齐,好比一个人收留个落难的人,落难人却化身为强盗,霸占恩人一家的所有东西——财富和地位。这对讲究礼仪尊卑的周朝是致命打击。

三家分晋和田氏篡齐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两者前后都经历上百年的时间(指的是从权臣到篡位)。毕竟是三家、田氏没什么经验借鉴,下一步该怎么走,如同走钢丝,稍有不慎便会家族倾覆。

田氏代齐在三家分晋后不久,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魏文侯派人觐见周天子,请立田和为诸侯,不过是个形式,于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君主。

2000年历史中,改朝换代不知凡几,过程也不尽一样,但后朝都会施行一个措施:更改国号。田氏为何不改齐国的名号,仍沿用至灭国呢?

春秋战国的国号、姓氏既有讲究,也很“随便”,不同于秦汉之后的国号、姓氏。周朝的国名大多来自地名,封地叫什么,便是什么国——先有地名,再有国号。

晋国最初的国号不是晋而是唐。周成王将弟弟叔虞封到唐,因此叔虞也叫唐叔虞,国名也是唐。若历史没有改变,“唐”便是叔虞这一支的氏。

唐叔虞死后,儿子燮将都城迁到晋水附近,于是国名变为晋,成为我们最熟悉的晋国。西周的爵位,指的是某某地的公、侯、伯。周公便是周地的公爵,齐侯便是齐地的侯爵。

《尔雅·释地》曰:“齐曰营州。”营州是姜子牙最初的封地,姜氏齐的由来便是基于此。田氏只是取代姜氏的侯位,成为齐地的统治者——齐侯。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魏惠王为何在《孟子》中被称为梁惠王?就是因为魏国将都城迁往大梁,按照习俗可以称之为梁国。这在秦汉之后是不可想象的。

不仅商朝如此,更早的商也是如此。我们常以殷商并用,因为商朝起源于商地,最后又定都于殷,地名才是国名的根本。商周的国名,尚没有成为势力的代名词。

西晋东晋、北宋南宋,无论国都在哪,国号未变。东晋宋齐梁陈,地名没变,国号却随统治者的改变而改变。全因为历史习俗变了。

同国号类似的还有姓氏。秦汉前(其实战国差不多已经定下来),姓、氏大多来源于地名,尤其是诸侯的姓氏。祖先被封到某地,便以某地为氏,若后代获得更高的爵位封地,再用新“地”取代旧氏。

我们常说周武王姬发,其实不全对,应该是周王发、武王发,地名加爵位加名。早年伐纣的时候,周武王也是自称太子发,目的是表明自己是周文王的继承人,姬发又有什么用?

周朝多用氏称,而不会将姓挂在嘴边,因为氏才是表明自己出身的标志,如同太子发。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熟悉三国历史中看出一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