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住院”董事长死亡背后,是百万心肌梗死患者的遗憾

2021-04-21 14:04:56 作者: “拒绝住院”

原创 健闻方澍晨 八点健闻

4月11日,株洲一家房产经纪公司董事长游某因病去世,消息却引起全国公众关注。因为这像是一则当代版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据游某去世5天前发布的朋友圈,他于4月6日凌晨就医,检查报告显示“窦性心律、T波异常(可能是前侧壁心肌缺血)、“异常心电图”。医生警告称,不住院随时可能猝死。但他签字拒绝住院。

△ 游某朋友圈截图

经多方了解证实,其实游某第二天一早还是住了院。他在当地另一家三甲医院心内科住了三天,并做了冠脉造影。不过,他再次拒绝了医生的建议——植入冠脉支架——坚持出院了。

出院两天后,游某不幸离世,年仅49岁。

从相关信息看,游某去世的原因,很可能是心肌梗死。

△ 2020年“心梗救治日”央视新闻关于急性心梗的短片

急性心梗发病后2小时内,是最佳救治时间。然而在心梗救治中,“患者不听医嘱”的案例并不罕见。就连医生本人成为患者时,也可能对自己的病情盲目自信。

今年2月,成都市著名急救专家苗挺因急性心梗入院治疗,因“指挥同事抢救自己”一度成为热搜。据中青报“冰点周刊”报道,苗挺发生胸痛时,还不肯拨打120;进了抢救室又告诉同事“不能放架子(冠脉支架)”。

不过苗挺比游某“幸运”,因为他在抢救中突然心脏骤停,同事和学生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做该做的事,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告诉八点健闻,“按照现在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机构现在的设施条件,(急性心梗)完全可以救治得很好。”

然而统计显示,从2005年开始,我国急性心梗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到2017年,城乡居民急性心梗死亡率分别为58.90/10万、76.04/10万。(据前文视频中央视报道,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约100万人)

那些没能得到很好救治的患者,到底被耽误在哪里?

现在的医疗条件,可以把心梗救治得很好

据统计,我国94%的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胸痛或胸部不适。过去这些年,得益于各地公立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中国医疗机构急性心梗抢救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以游某所在的湖南株洲为例,据《株洲日报》2019年的报道,当地已有6家医院建有胸痛中心。

按相关报道描述,一名株洲市民感到胸痛并拨打120后,3分钟内就有救护车出车。同时,在指挥中心调度、智能交通系统指引下,救护车能快速将患者送到最近的、有接诊能力的医院。

报道还提到,6家医院的胸痛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从首次医疗接触至完成初步诊断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

霍勇担任执行主席的中国胸痛中心联盟,自2016年以来,帮助了全国多家医院建立胸痛中心。除了优化院内外流程,缩短心梗病人心脏总缺血的时间;还帮助医生提升鉴别诊断能力,发现了很多以前发现不了的胸痛病人,及时进行救治。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00家医院正在建立胸痛中心。其中,1817家医院通过认证。

朱建所在的医院即为其中之一。朱建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他介绍,胸痛中心的病人通常由急诊科医生接诊,并在有需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胸痛中心的职责还包括去基层培训医生,帮助识别可能致命的胸痛病人,将病人转到有能力做介入治疗的医院。“我们建了个群,附近社区医生会直接把相关病人的心电图发到群里。如果我们判定为心肌梗死,并且需要急诊造影,就让救护车直接把病人送导管室,不用再去急诊。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朱建说。

在全国多个地区,这种胸痛救治模式已推广开来。

但医院救治流程和技术水平普遍改善、提高的同时,急性心梗死亡率仍在升高。一方面是发病率升高导致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是很多发病的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