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下的北方村庄

2021-08-04 08:42:52 作者: 暴雨下的北方

村民用电锯把堤上的白杨树锯断,想把树桩打进洪水里,并未奏效。决口最初只有两三米宽,后来被洪水越撕越大,达到40米。“如果物资充足,也许(一开始)能够堵住。”赵国喜觉得。

有人想用收割机去填堵决口,后来填上去的是多辆装满石头的后八轮工程车,每辆车载着10余吨石子,但前几辆车一填进去,就在被冲开的决口处消失。“急征钢筋、焊工,焊成钢筋铁笼用于堵决口”的消息一度在网络上传播。

往年汛期来时,他们也会组织防汛,但卫河水涨得并不凶,甚至有农民在河道里种上了庄稼,村民们会披着雨衣,上河堤巡查,按部就班在堤上续上点 “土牛(堆在堤坝上准备抢修用的土堆——记者注)”。

如今,面临一场持续的暴雨,许多村庄沙袋与防洪桩等物资的准备并不充足,有村民从村子里临时找来装粮食的袋子,在堤后装填泥沙。

在陈书清遥远的记忆里,1956年卫河曾发过一次洪水,水退后,村民合筑了“护庄堤”——一道把村子从四面都围起来的3米高的土堤。但因为多年来派不上用场,这个土堤早就受损,变得断断续续,堤上的土被不少村民挖走,盖新房子时用。

程晓陶将防洪防灾能力的建设,比作奥运会冠军的训练,“你看他打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他天天在训练。”北方农村的洪涝灾害相对南方较少,而防洪防灾能力是一个在训练、实战中提高的过程。

他告诉记者,过去农村防洪排涝设施主要靠农民冬修春修,义务投工投劳建设与维护。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民义务工与劳动积累工难以为继。“两工制度”取消后,农村水利设施维护与防汛抢险力量实际上就削弱了。

“肯定有一些短板,这是毫无疑问的,下一次灾害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得更有序。”程晓陶说,“但推动进步是一个过程,大家吸取教训,才知道我们要如何去完善这个系统,它不仅仅是你修两个(水利)工程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