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下的北方村庄
7月30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耿黄镇附近,一位村民在葡萄园里查看。这位村民家的3亩葡萄树被1米多深的洪水泡过,葡萄发烂、绝收,部分葡萄树也已被泡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7月30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鲁堡村,几名村民扔掉被洪水泡过的沙发,志愿者正在喷洒消毒剂。新乡近日多为晴好天气,加上全国多地支援排涝,部分受灾地区水位下降、消退。在新乡农村地区,村民们开始晾晒被洪水泡过的家具、衣物,清理垃圾,查看农田,帮助防疫志愿者消杀,重整家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暴雨下在城市,也下在农村。
自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郑州、新乡、鹤壁等地出现持续大暴雨。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拥有126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郑州,交通瘫痪、水灌地铁、医院停电。但在范围更为广大的村庄,暴雨来得更加猝不及防。
对于河南省巩义市黄河南岸虎峪沟的人来说,记忆里的洪灾出现在39年前。在河南省鹤壁市卫河左岸的彭村,人们至少有25年没遇见过洪水。暴雨下,一些村庄被山洪冲毁,在断网、断电、断路后失联。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8月2日12时,河南全省共有150个县(市、区)、1663个乡镇、1453.16万人受灾,此次特大洪涝灾害共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
麻痹
8月2日,从卫河水的颜色看,洪水似乎没那么凶猛了。前几日浑黄的河水,开始呈现出青蓝色。
河南大部分地区已雨过天晴。郑州、新乡、鹤壁、卫辉等城市正慢慢恢复秩序。当一些地方的市民们拉着横幅送别外地救援队时,卫河沿岸的一些村民还没回家,他们的村庄和土地仍被洪水浸泡着。
7月30日零时,“为了保浚县县城及卫河河道防洪安全,确保鹤壁、安阳两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河南省启用了小滩坡蓄滞洪区。这是7月21日以来,河南省在卫河流域启用的第八个蓄滞洪区。
卫河是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发源于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濮阳。7月17日至22日,卫河流域持续暴雨,卫河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其中卫河汲县站超历史极值1.84米。
卫河发洪水,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
鹤壁市浚县新镇镇西双鹅头村72岁的农民陈书清在7月21日就接到了转移通知。他和其他村民一起,被转移安置在邻镇的澡堂,至今已经快两周。他的家在卫河右岸的柳围坡蓄滞洪区内,现在仍然被卫河泄洪而入的水围困。在他的印象里,这片平坦的蓄滞洪区至少有60年没用过了。
在洪水真正来临之前,陈书清还在为下雨感到高兴,他想的是“这雨下透了,就不用浇地了。”等他意识到情况不妙,那雨正跟“泼的”一样往地上落,他感觉“坏事了”。村里通知他撤离时,他家中的财物尚未来得及转移。
村里的排水沟,已是20年前修建的工程,因为很久没发过洪水,在路口处这条水沟已经被填平。
对于村民而言,洪水是遥远的记忆,干旱才是他们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在陈书清的印象里,村里原本有四五个池塘,常年有水,但过去的几十年里,它们有的变小了,有的常年干涸,有的被村民填平,盖上房子。
“这都麻痹了,平常都不管它(排水沟)。”陈书清说。虽然事后看来,村里的排水沟面对此次洪水毫无抵抗能力,但45岁的村支书陈卫清在暴雨来临时为此备感焦虑,“一定要把这个排水沟疏通,不疏通对不住乡亲们”。
“现在很多地方都把坑塘给填掉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填掉的原因,除了因地下水位下降、北方降水少而变得干涸外,“更多的是因为它变成垃圾坑、污水坑”。在他看来,如果村子里池塘较多,承载暴雨的能力就会更强。
对洪水记忆的模糊,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预警反应的不及时。在巩义市康店镇,此次暴雨的预警信息7月19日就经由村干部传递到村民那里。巩义市气象局也在7月19日19时50分,发布了“暴雨预警”,提醒辖区内“做好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当天晚上,暴雨预警从橙色变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