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连波在沪去世,享年91岁

2021-08-21 19:19:50 作者: 逝者 |作曲

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于2021年8月20日晚于上海逝世,享年91岁。连波先生曾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音乐学会、上海音乐家协会及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戏曲音乐协会副会长。

连波原籍浙江省上虞县,1931年生于上海市,1944年攻读中国文学,1948年学习作曲,1959年后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理论教师。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戏剧、独唱、弹唱、交响乐、合唱及群众歌曲作品,并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专著《弹词音乐初探》《中国戏曲音乐欣赏》等。他还选编有《徐丽仙唱腔集》《范瑞娟唱腔集》《尹桂芳唱腔集》《越剧经典唱段100首》《京剧传统戏经典唱段100首》《京剧现代戏经典唱段100首》等,为戏曲作曲及戏曲音乐理论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连波深厚的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素养,加上音乐学院系统的作曲技术训练,使得他的创作既善于吸收民族音乐特色,又巧妙运用西方作曲技法,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赋予作品崭新的时代气质,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

连波与尹派艺术发展的密切关系,一直为人所称道。他与尹桂芳先生艺术观念十分契合,在近半个世纪的合作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后人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何文秀》《屈原》《宝玉与黛玉》《西厢记》《信陵君》《珍珠塔》《沉香扇》《卖油郎》《秦楼月》等;他还为尹派弟子的剧目谱曲,如尹小芳的《张羽煮海》《桃花扇》、萧雅的《一支梅》、王君安的《红楼梦》《玉蜻蜓》《宋弘传奇》等,对于尹派唱腔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连波常说:“老观众不能丢,新观众(指年轻的人)要争取。”所以,他的唱腔设计是在保持尹派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越剧《一枝梅》中主题曲“终日寻春春不见”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连波在为尹派传人萧雅的唱腔设计中注意保留和发扬尹派唱腔柔美情深的特点,拉大音区的跨度,增强其力度,并大胆地运用“半音”。他还根据萧雅善歌的特点,揉合进轻音乐的旋律,在伴奏上谨慎地用了爵士鼓。这样的唱腔设计,既能让越剧老观众接受,又赢得了青年新观众,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在戏曲音乐之外,他还采用戏曲音乐和民歌素材,运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创作了许多符合时代节拍的戏曲艺术歌曲。如运用了越剧曲调的《我爱杭州三月风》和以苏州弹词曲调为素材的《长相思》等。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对连波谱写的戏曲艺术歌曲很是赞赏,让她的高足在音乐会上选唱《织网谣》等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并且还专门请连波介绍他的创作经验体会。

连波认为,对于传统的音乐艺术也需要横向开拓。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是人们心理素质、文化传统、美学观念的集中表现,也是民族精神的再现,如果以当代意识来观察,把它延伸扩展,使它具有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是民族音乐工作者的任务。在这方面他自己身体力行,勇于实践。

作为一位音乐理论家,连波撰写了一百几十万字的论著,他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践,并且在提高的基础上指导音乐实践,是一位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的许多论著都填补了民族音乐领域重要的空白。如他的上下两册《戏曲作曲教程》。他的《弹词音乐初探》一书获得上海市高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连波也很重视抢救民族音乐遗产,保存戏曲艺术精萃的工作。他亲自编撰了尹桂芳、范瑞娟两本越剧唱腔选集。他还抢在著名评弹艺术家徐丽仙逝世之前,编导录制了一部题为《徐丽仙艺术生涯》的录像片,较完整地保留了徐丽仙的重要资料。正如他过去常说的:“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事业,不是空话,要做实际工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