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商品可以安心“捡漏”吗 ——我市多家超市设立专区促销临近保质期商品

2021-09-01 10:02:47 作者: 临期商品可以

商超体系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食品类商品保质期过去三分之一,就无法进入商超流通,剩下的就会沦为临期产品,成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临期商品的主要来源。

今年上半年,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网购临期食品。这些食品在保质期剩下20%至50%期间,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还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这也被叫做“临期效应”。其中,薯片等膨化食品的临期效应更为显著,其次是方便面和饮品。

淘宝上一家专门从事“根据保质期动态折扣”的店主说,与大家想的“图便宜”不同,店里的回头客通常是年轻白领和大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够理性地追求性价比,一旦发现临期食品这样一个圈子,就会在这里面不断挖掘宝藏。”

从劝阻长辈丢掉过期食品,到主动购买打折货,经历了消费观念转变的年轻人,不再冷眼视之,转而成为这阵热潮背后的推动者。

他们中间,有人因为急速增长的生活成本选择高性价比商品,有人希望践行更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有人乐此不疲地寻找着临期商品,挖掘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

避免临期变过期

呼吁加强新消费监管

临期商品的消费,既盘活了企业库存,又减少了浪费,让消费者用低价格体验同类商品,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现象,当前临期商品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线上销售中,部分临期商品的店铺评价中出现了关于食品质量问题的差评。

“这进口化妆品包装上的说明都是英文,生产日期的标注方式和国内不一样,有时候用上两个月就不敢再用了,怕出现皮肤过敏反应。”黄女士分享了在电商平台购买临期进口化妆品的经历。在电商平台上,临期商品的溯源管理与安全管理,也成为一道管理难题。

如何引导这个新消费市场规范化,如何监管这个市场,避免临期变过期,显得极为重要。2021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发布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中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还委托食品安全权威专家,制作了科普短视频《临期食品,可以买吗?》,向消费者介绍和解读临期食品安全知识,也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此特别提醒消费者,选购临期商品时需注意查看保质期,应在保质期内完成使用,避免大量囤货造成商品未消费就超过保质期,从而会造成浪费。在购买临期商品时,要留心商品的保存条件,细心观察商品是否出现霉变、气味改变、颜色改变、状态改变等情况,不购买出现异常的商品。

“消费者要有自我甄别能力,尽量购买正规渠道售卖的产品。”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要谨慎购买临期商品,不同品类的商品劣变的速度各不相同。对于营养丰富、水分含量高的食品,如酸奶、果汁等,其变质速度非常快,这类临期食品应谨慎购买。对于水分含量低的食品,如饼干、方便面及罐头食品等微生物不宜生长或生长速度较慢,其安全性相对会更高。

总之,在保证消费者消费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临期商品的售卖是一种“双赢”。

允许临期商品销售,但必须守住安全底线,竭力避免销售的无序泛滥,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