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管理户口和赋税的?里甲制和保甲制是怎么回事?

2021-01-06 18:47:15 作者: 清朝是如何管

  今日小编给我们带来里甲制和保甲制是怎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跟着小编一同看一看。

  我国的广阔乡村,有许多名字是以“村”、“庄”、“坊”等命名的,这儿就有个前史遗留问题。假如追溯到清代,这些称号其实便是当地的底层安排,即“里甲”制的一种民间称号。清代行政区划等级最低的是县,但为了有效地办理户口和赋税,在广阔乡村推广里甲制和保甲制。以下具体来说。

image.png

  先来说说里甲准则

  清入主中原后,沿用明制,以纳税户为单位,每110户编为一里,选纳粮最多的10户充任里长;里下设甲,每甲11户,其间一户为甲长。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同是里甲安排,北方和南边的叫法又各有不同。如河南区域叫甲和村;江苏的叫镇或约;浙江的叫都或镇。虽然叫法不同,但性质是相同的,即经过编审户丁、修订黄册,以保证国家的赋税征收。

  清代的里甲准则是建立在明代的基础上的,但清初时期因为许多州县材料不全,或是因比年战乱逃荒而与计算不符。因而清廷于顺治三年(1646)命令拟定《赋税全书》,实施因田定赋、计丁授役之法。

  至顺治十三年(1656),第一部《赋税全书》宣告完结,从此清代的里甲准则才算走上正轨。尔后规则,每五年进行一次户丁编审,其程序是先以户为单位,将本户的丁口田产据实填写,交与甲长,然后逐步上报,直至户部聚集成册。户部收册后,经皇帝审理,毕竟制成“赋税黄册”,简称“黄册”。

image.png

  清代的户与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满洲、蒙古及一部分汉人实施的是八旗制,称之为“旗籍”。剩余的则是民籍,民籍又依据不同的性质被分为十二类型的户,即民、军、匠、灶、渔、回、番、羌、苗、黎、夷。这些户中,人数最多的是汉人组成的民户。

  封建年代,国家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是“丁”,依照《清会典》的记载:“凡民男曰丁,未成丁亦曰口”。所说成年男人,其年纪范围在16岁以上至60岁以下。清代丁的品种许多,有民丁、站丁、士军丁、卫丁、屯丁、匠丁、灶丁等。

  在雍正实施“摊丁入亩”之前,国家的赋税都是以人丁数来征收的,所以在计算人口的时分,多是计丁不计口。康熙晚年,公布的“繁殖人丁,永不加赋”中的“丁”指的便是成年男丁。

  在那个年代,要精确计算人丁的数字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朝廷规则每五年就要计算一次,但实际上因为新增、逝世、迁徙等原因,往往得不到非常精确的数字。所以,在五年以外,又实施每年一次的户口增减等级,称为“小审”,意图是为了征收丁银。

image.png

  能够看出,里甲准则的产生是为国家征收赋税服务的。可是因为清代时土地所有权常常产生搬运,一起人口活动也非常频频,这就造成了里甲编制的困难,而操控者对赋税的寻求,又使对立愈加深化。虽然各地官府采纳各种方法加以保持抢救,但毕竟难免走向衰败。

  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颁诏实施“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全面推广摊丁入亩,把原征丁银摊入地亩中去,从而使里甲准则失去了存在的含义。到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廷正式宣告“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中止”。跟着里甲准则的废弃,另一种新的方式呈现了。

  再说保甲准则

  乾隆时期,开端竭尽全力地推广保甲准则。保甲准则和里甲准则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晋级版别,有着性质上的差异。保甲安排的宗旨是治安保警,但在清代,因为各个时期面对的局势不同,故保甲作业的侧重点,也往往不同。

image.png

  清初时期,因一致战役继续,大众颠沛流离,社会极不安稳,所以清廷公布保甲之法,以招徕克服,安慰逃亡。其时,保甲安排还一起负有安排出产的使命。顺治元年,直隶一带聚集了一万一千多户躲避战乱的乱民,清政府便经过编制保甲的方法,把他们安顿下来,从事出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