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中书省职能详解

2021-01-21 12:42:04 作者: 古代的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分,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今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心政令的最高安排。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其称号。

image.png

  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安排(当地上的最高政府)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代指其辖区,后来再简称即当地上的省(但中书省自身并不代指其直辖区“腹里”)。

  国家执政中枢安排称号的改动:汉武帝之前是权利相对独立的丞相府,汉武设置中书安排和内朝官以强化皇权、消弱丞相府的行政大权;西晋树立中书省使得传统含义的丞相权利更依附于皇权,但实权联系高于名义联系,后来中书省变得相对独立了,元朝还在当地设行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乘机废明朝中书省,只留置中书舍人。清朝有中书科,位置低,仅有督查功能。

  简介

  汉武帝时进一步

  强化君权,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把握秘要要政。为便于收支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汉宣帝末弘恭为中书令,石显为仆射;元帝时石显为中书令,牢梁为仆射,均擅权用事,为朝臣所恶。成帝时废弃由宦者担任中书之制,尔后至东汉末,改以士人为尚书。尚书台独掌枢要,位置日益崇重。但专制主义的封建控制者总要避免臣下的权利过大,避免要挟到自身。

  东汉末,曹操受封为魏王后,在建置魏国百官时,便树立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置中书郎若干人,所以中书省正式树立,其官员由士人充当,与西汉时用宦者充当的中书不同。从此今后,中书省与尚书台并立。原因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中书监、令的品秩虽低于尚书令、仆射,但与皇帝的近密程度过于尚书,故机要之权逐步移于中书省,尚书台的位置因之削弱。三国除曹魏外,孙吴亦设中书,置令、郎,但其制与魏制稍有不同。蜀汉不详。

  西晋今后,历代都沿用曹魏立中书省,只要北周实施六官制,无中书之名。但其春官府有内史中大夫、下大夫等职,即相当于中书令、侍郎的职务。隋代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炀帝末又曾改名内书省。唐初亦名内史省,武德三年(620)始复名中书省。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西台,咸亨(670~674)初复古;武后光宅元年(684)改名凤阁,中宗神龙(705~707)初复古;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名紫微省,五年,复古。自魏晋今后,中书省是与尚书省、门下省鼎峙的三省之一。

  宋代时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安排,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督查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当地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把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并规则尔后朝廷不得再立丞相,中心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端归“内阁”。尔后即无中书省这一安排。

image.png

  历史沿革

  根由

  中国古代中心最高政府安排之一。它和汉代尚书有根由联系。汉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君权﹐以主管文书的中书令、四尚书把握秘要要政,太史公司马迁为首任中书令,领尚书评议计书,中书令把握封事。为便于收支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有谒者之职,故名中书谒者令。中书长官有令﹑仆射。宣帝末弘恭为中书令,石显为仆射;元帝时石显为中书令,牢梁为仆射,均擅权用事,为朝臣所恶。成帝时增尚书为五,废弃由宦者担任中书之制,尔后至东汉末,改以士人为尚书。尚书台独掌枢要,位置日益崇重。但专制主义的封建控制者总要避免臣下的权利过大,避免要挟到自身。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