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在汉朝负责哪些具体工作?

2020-12-12 06:05:59 作者: 什么是三公九

  汉朝官制实施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力。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具体工作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担任办理全国军事业务,把握军权,战时遵从皇帝的指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集戎行。

  御史大夫,首要办理记事,其位置相当于副丞相,位置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首要职责是办理图籍、奏章,督查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心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心派到当地各郡担任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九卿是指古时中心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纷歧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齐备。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位置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保镳;

  卫尉,掌管宫门保镳;

  太仆,掌管宫殿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交际和民族业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业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前史变迁

  汉景帝改了很多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功能,至于动机可能是言语变迁而寻求官名的精确。无独有偶,三公的称号也有比较大的改变。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

  汉武帝时革新了中心官制,把中心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含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便是由皇帝直接派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image.png

  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级最低,功能也比较含糊,一方面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内廷的派遣。

  在汉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实践已有近代君主立宪的影子。丞相为首要的治国大臣,丞相府中有个百官朝会殿,皇帝有时也亲临朝会殿与丞相协商国务,或由丞相掌管廷议,然后领衔上奏。

  汉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身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西汉,皇帝与丞相的抵触在武帝时到达顶峰,原本汉武帝对田蚡百依百顺,但田蚡得陇望蜀。

  相对于秦朝,官员功能改变最大的当属御史大夫了,汉文帝时下诏:“制诏御史,其除肉刑。”从此,御史大夫成为全国最高的督查官。

  西汉时的中心官制革新会集在汉武帝时期。这次革新始于与太皇太后对立时期,是以政治斗争为意图的革新,是被史家称为“大一统”一揽子革新的一部分。汉武帝的革新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心集权,突出了皇权,削弱了(丞)相权,把中心官员分为表里朝愈加强了中心组织为皇帝服务的功能。至此之后,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对太尉和丞相的称号改变外,再无值得一谈之事。

  西汉末年,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尚书令,逐步把握了实权,后自立为帝,国号新。王莽不以国号“新”为理念,九卿的姓名全以《尚书》的文章为准。大司农改为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还有,“光禄勋”等改为六监。就连百官、宫室、郡县都换了称号。但这些只是都是“托古改字”罢了,同“托古改制”是纷歧样的,换汤不换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