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四朝,奉十帝却落得个不知廉耻的名声,冯道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0-10-08 13:45:03 作者: 事四朝,奉十

《贰臣传》是清朝乾隆年间编写的,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当然里面的人物全部都是大明朝的官员后投降于清朝的,例如“洪承涛”,“尚可喜”等人,乾隆皇帝提出编纂《贰臣传》是因为觉得这些人“大节有亏”。

当然历史上还有很多这种人,毕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历史上有那么一位臣子曾经效力过“四朝十帝”那便是冯道。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可谓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冯道”。

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每次政变都是十分残酷的,毕竟是换皇帝,但是在一朝天子一朝臣中能够安然的不动的冯道是怎么做到每次政变都能够活下来甚至是高官厚禄依旧不变的呢?

首先第一点便是要有真本事,冯道从小喜欢读书,史书记载他就是大学拥户,尘垢满席了,也能不管不顾的继续读书。这在五代十国时期还是很难能可谓的毕竟军阀混战,大家都信仰枪杆子,而不是笔杆子。

第二点便是人品要好,而冯道也恰巧是这么一个人品好的人,可以说是个老好人也不为过。他的好,不仅是对领导也好,还是下属也好,亦或者是平民百姓也好,都能够做一视同仁。例如在丁忧期间当时的年景不好,于是他将自己所剩下的俸禄全部都捐给了当地老百姓,还替邻居种田。当时努力读书不就是为了衣锦还乡,做一个富家翁?但是冯道的做法却与绝大多数的为官者相反。

“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遇岁饥,悉出所有以赒乡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有荒其田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有职业道德,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并不像很多贰臣一样讨好当时的皇帝,例如风道的第一位老板李存勖(885—926,即后唐庄宗,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李氏与其属下郭崇韬闹矛盾,李存勖要开除郭崇韬,叫其时在他手下当秘书的冯道起草文件,冯秘迟迟不写,李再三催促,冯道说:起草文件,是秘书职责,但时值国道艰难,领导间当紧密团结,君臣内斗,既让敌人看把戏,也让自己内部人议论纷纷,影响团结。李存勖见冯道说得在理,便撤销了开除郭崇韬的命令。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冯道并不唯领导之话是从,他做事是讲原则的,对领导错误,也是敢于反驳的。

但是这么一个人在史书上中却并不是以一个好臣的身份出现的,欧阳修对其的评价便是“不知廉耻”“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当然我觉得这是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有很大的立场问题,因为欧阳修写史书的时候仕途不顺。

所以我又去看了薛居正写的《旧五代史》依然发现了有很大的立场问题,当然薛居正的评价相对于欧阳修还是有蛮大的变化,从原来欧阳修的不知廉耻,只看其侍奉了四朝十帝,却不看其功。转而也看冯道在五代时期的功劳,当然最大的污点还是不忠。

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逮至末年,闺庭之内,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荡,道不能制,识者以其不终令誉,咸叹惜之。

史臣曰: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