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圣人是为自己成圣,儒家的圣人是为别人成圣。
而儒家的圣人在成圣的过程中的不断修行和尽力,为了事功的成功而奋斗,其实在庄子的眼中看来,这些尽力本身便是对道的违反,是阻止个人成为道家“圣人”的拦路虎。在老庄哲学眼中,儒家尽头所能到达的高度也仅仅是“道与德”中心“德”的部分,离真实的“道”还差着间隔。
孔子在和老子攀谈往后,反而放下了玄而又玄的“道”,尽力将“德”做到极致,创始出生生世世儒生要承继的“往圣绝学”。
庄子所说的“外王”,即“与物化”,和万物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既不悖逆外物,也不为外物所困。这种在纷繁复杂的外物社会之间而不受损害地漫游,既是源于“内圣”,也是“外王”的体现。
本身修行到达极致,与外界调和共生——这便是庄子内圣外王之道。
但自北宋以来,儒家借用了“内圣外王”的名词来解说儒家思维,“内圣外王”就成为儒家的内涵品德寻求和外在建功立业尽力的最高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