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相姚崇:无意庙堂三宰相,只愿随性做自我

2020-09-30 13:42:56 作者: 大唐名相姚崇

如果这样他想姚崇,你就又错了。他根本就没有汲取前两次被贬的“经验教训”,依然率性而为。回到相位没多久,他就惹事了!为了太子李隆基的前途和安全,向皇帝建议将权势熏天的太平公主迁往东都洛阳,同时建议将掌管禁军的岐山李范、薛王李业等人统统调离京城到外地去任刺史。你一个宰相,干涉皇家的家务事,这不是找死的节奏吗?恼羞成怒的太平公主,让唐睿宗李旦将姚崇一贬再贬。

人生的大好时光,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在这起起伏伏、浮浮沉沉中损耗光了。再次回来长安时,已是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新登基的唐玄宗李隆基将其召为,任命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一次重新担任宰相。此时的姚崇62岁,廉颇老矣?可是姚崇不这么认为,好日子才开始。从此时开始,才正式开启他的人生辉煌的巅峰时刻,为开创一个盛世做出卓越贡献。

作为一个边远的基层干部,皇帝将你召回京城,并委以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宰相,必当求之不得,感恩戴德,但他姚崇却不是这样。当唐玄宗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亲自征求他的意见时,姚崇针对时弊一共提出十条意见,将全部的问题都甩给皇帝,然后问玄宗,这十条你同意,我就上任,你不同意我还是做我的刺史好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十条意见:能否施行仁政;能否不贪图边功;能否对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能否不让宦官参政;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十条意见,条条针对皇帝,却也都是针对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正值壮志未酬,立志励精图治、重展大唐雄风的唐玄宗李隆基,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身居高高在上的庙堂,还是身处偏远的江湖,姚崇对人生、对事业始终保持一颗赤诚的心,荣辱不惊,遵从内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他在被贬到地方为官的日子,也从来没有避世消沉,借酒销愁、吟诗作赋度日,而是积极作为,造福一方,各地的百姓官吏都争相为他立碑作传、歌功颂德。

同时,身为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的资深宰相,姚崇一生奉行“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始终守着十分俭朴的生活,即便在大唐国力达到鼎盛、个人官位达到至极的开元时期,他依然只拿自己的一分死工资,清廉度日,至死都没有能力,在帝都长安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偏远的郊区。后来,姚崇病重,为了方便向其咨询军国大事,唐玄宗特批让姚崇搬入国家的外宾招待所“四方馆”居住。

姚崇不但政治才能在那个时代,无人能及,同时,也极有才华,他所作的诗虽存世不多,但不乏名作,如《秋夜望月》云:“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影人夜池寒。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夜渡江》云:“夜诸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听草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在文豪云集的大唐,仅凭这两首,姚崇也将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