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清君侧,都是谁发动的?只有一次成功

2020-09-21 12:51:11 作者: 中国历史上的

自从秦始皇嬴政第一次使用皇帝的称号后,“皇帝”便传至千代万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由最开始的称号演变成了一个名词,甚至一个代表。清君侧就是清除皇帝身旁的亲信、奸臣。因此,清君侧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惜常常被一些别有用心、图谋不轨的野心家们用来当借口。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清君侧,都是野心家用来当借口的。当然,只有一次成功。

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疏,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十四载,一个寒冬刺骨的夜晚,玄宗皇帝的好“儿子”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讨伐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在幽州(北京)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13年,开元初年,突厥部族分裂,安禄山逃离突厥到大唐。后得到张守珪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最后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超过二十万,安禄山成了大唐最有实力的边关军将。由于安禄山和杨国忠的矛盾不可调和。

另外,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当时的朱元璋四子盘踞在今天北京的燕王朱棣,朱棣此人有勇有谋,而且素有大志,他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所以,在面对自己侄子建文帝要削夺自己兵权时,燕王朱棣决心以武力对抗。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在北京以讨齐泰、黄子澄清君侧“祖训”为名,起兵反抗,号其师曰“靖难”。建文帝当皇帝后,为了解决势力日益渐长变得难以控制的诸王权力问题,最后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削藩。削藩政策雷厉风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小及大逐渐削弱诸王的权威。

最后燕王朱棣成功进入南京,混乱中建文帝失踪不知去向,成为一桩历史悬案。燕王朱棣在南京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用武力来清君侧的例子。 #安禄山#汉景帝#皇帝收藏

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十四载,一个寒冬刺骨的夜晚,玄宗皇帝的好“儿子”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讨伐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在幽州(北京)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13年,开元初年,突厥部族分裂,安禄山逃离突厥到大唐。后得到张守珪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最后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超过二十万,安禄山成了大唐最有实力的边关军将。由于安禄山和杨国忠的矛盾不可调和。

另外,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当时的朱元璋四子盘踞在今天北京的燕王朱棣,朱棣此人有勇有谋,而且素有大志,他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所以,在面对自己侄子建文帝要削夺自己兵权时,燕王朱棣决心以武力对抗。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在北京以讨齐泰、黄子澄清君侧“祖训”为名,起兵反抗,号其师曰“靖难”。建文帝当皇帝后,为了解决势力日益渐长变得难以控制的诸王权力问题,最后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削藩。削藩政策雷厉风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小及大逐渐削弱诸王的权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