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三国争霸,除了争地盘以外,其实还是关于人才的竞争。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到二十二年,短短的8年时间内,连续发布三道求才命令,史称“求才三令”,史所罕见。
尤其是第三道求才令,更是说得直白:“负汗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就是说不管你曾经有什么恶名,受过什么侮辱,或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行为,哪怕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只要你有治国用兵的好办法,请不要疑惑,来到我这里,我一定不会埋没你。
在这里曹操使用人才,目的很明确,就是只要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了。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而不管德行如何。
徐庶
为了挖人才,他还软禁了徐庶的老母亲,徐庶没办法,只好来到曹操身边。但这种下作的做法也引起徐庶的反感,所以临辞别刘备前,特意给他推荐了不世之材诸葛亮,,俗话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则能得天下,在这次的较量中,曹操输给了刘备。
但他的求贤令确实影响很大,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其中就包括“建安七子”,他们都悉数来到曹操名下。这七个人中,除了孔融恃才傲物,经常和曹操唱反调之外,其余的人都用心为曹操服务。
这其中当然包括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
建安七子
刘桢脑子好使,记忆超群,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赋文数万字,是众人眼里的神童。
公元197年,十一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避兵乱,怎么就这么巧,在驿馆中结识了曹植。
两人一谈之下,惺惺相惜,遂成为密友。
这俩人整天在丞相府内一起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文友聚会时,又结识了曹丕。
211年,刘桢当了五官中郎曹丕的随侍官,这下子俩人更有机会和这位世子一起诗酒唱酬了。曹丕也把他视为亲友故交,互相交往中,不拘礼法形迹,说话随随便便。
曹丕有一次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来又后悔了,想要要回来。但当面张不开口,于是就给刘桢寄了一封书信,在信中调侃道:“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三国志》)
刘桢见了书信,明白曹丕是嘲笑他地位低下,没资格佩带象征尊贵的廓洛带,要收回原物。但刘桢并没有立即物归原主,他写了一篇文章,说明不还的道理。
这篇文章不卑不亢,恭中有贬,贬中隐褒之辩才。曹丕十分欣赏,既赞赏他的博学善喻,更佩服他口若悬河,从而放弃索回腰带的念头。
多看两眼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此话一点不假。就因为和曹丕关系亲密,却忘了长幼尊卑,一次不小心惹出了麻烦。
不过,有一次,刘桢却因为不拘礼法而惹出了麻烦。一天晚上,曹丕设宴招待众士,酒酣耳热之际,曹丕命妻子甄氏出堂与大家见面。
这位甄氏早前是袁熙之妻,被曹丕夺得。甄氏一出来,坐中诸人都匍匐于地,不敢仰视,唯独刘桢,平视不避,还多看了两眼。
其实这两眼并不是吃惊于甄氏的长相,刘桢认为,甄氏本是有主之人,再嫁就属于不忠不贞,所以他看的这两眼,带有讥讽的意味。
这个甄氏是什么来历?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冀州邺城被曹操攻破,破城之后,所交待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就立即下令要人把袁熙媳妇甄氏带来。不料号令发出后,却没有人行动,曹操不悦了,催促手下人快去,谁知手下面有难色的答道:“您儿子曹丕早就去了。”一听,大怒道:“老子就是为了她才攻打邺城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世说新语·惑溺门》)
话里话外就是说,本来我就是奔这个来的,不料却被儿子抢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