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的光彩

2020-09-20 20:52:18 作者: “民本”思想

盛邦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中国儒家精神熠熠光彩的一面,语出《尚书·五子之歌》。《尚书》,原先的名字是《书》,中国最古老的历史典籍。内容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它列于儒家“五经”,也称《书经》。现在我们看到的《尚书》,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西汉学者伏生口述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宅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其实,最早这个思想产生于夏朝,原本《夏书》中就有“后非众无与守邦”的句子。《尚书·五子之歌》则记载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意思是:先辈祖宗传下训诫,对于人民可亲近而不可轻视,唯有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靠,国家安定。

传说夏朝大禹的孙子名叫太康,他没有德行,田猎不归,百姓愁苦。后来后羿入侵,母亲和五个弟弟逃亡到洛河边,作《五子之歌》,表达怨恨之情,并传世后人,以作警诫。

以后孔子将此思想进一步作了阐扬与发挥,他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 人民把开明的国君,视为自己的精神依靠,思想核心;国君把自己的人民看作国家的根本。

以上精神被历代思想家演绎为中国特有的民本主义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他生动形象地把国君比喻为“舟”,把人民比喻为“水”,其间的关系,相辅相成,须臾不可离开,而人民具有历史命运的作用与能力,“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说。荀子认为“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春秋谷梁传》则说“民者,君之本也”。西汉的政治家贾谊不仅重新强调“民者,诸侯之本也”,而且具体指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新书·大政》)。唐太宗李世民总结隋亡唐兴的历史指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