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这个词的背后,原来藏着这么多门道

2020-09-26 15:16:21 作者: “东家”这个

《水浒传》里有一段场景:武大郎和潘金莲两口子请武松吃饭,酒菜安排整齐,三个人围着一张餐桌坐下来,一边喝酒吃菜,一边聊家常。那天他们喝的什么酒,吃的什么菜,书里没有写,倒是着重交代了座次安排:潘金莲坐在主位,武松坐在客位,武大郎打横相陪。

这段描写绝非闲笔。大家知道,古代中国男尊女卑,武松既是客人,又是兄弟,坐在客位是应当的。主位理应让武大郎这个兄长兼男主人去坐,可是书里却让潘金莲坐了主位,让武大郎打横相陪。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当然是为了表明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不是武大郎,而是潘金莲。

好吧,潘金莲是一家之主,她可以坐在主位。问题是,主位应该在餐桌的什么地方?其实,宋朝以及后来元明清三朝的规矩都跟现在差不多,都是根据房门的位置来确定身份高低。面向房门的座位一定是最尊贵的,要让长辈来坐,如果没有长辈,就得让它空着;长辈的左手边是主位,右手边是客位;长辈对面的座位,也就是背对房门的那个座位,一向是副陪的位置,坐在那里最方便传菜斟酒,这也就是《水浒传》里说的“打横相陪”。

北宋初年,中原一带属于大宋,归宋太祖赵匡胤领导;江浙一带属于吴越,归吴越国王钱俶领导。大宋地盘大,兵力强;吴越地盘小,兵力弱,所以吴越不得不归顺大宋,成了大宋的附属国。

归顺大宋以后,吴越国王钱俶很难适应自己的身份。他去东京汴梁,见了赵匡胤得磕头,身份明显是个臣子;可他一回杭州,江浙群臣都得向他磕头,仍然保留了国君的体面。既是臣子,又是国君,钱俶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大宋派来的使臣了。

刚开始,大宋派使臣去吴越慰问,钱俶在正殿设宴款待,总是坐在餐桌的北边,而让使者坐在餐桌西边。正殿的大门朝南,餐桌北边正对大门,自然是长辈和上司才能坐的位置,他把自己的座位安排到那里,说明他认为自己比大宋派来的使臣高一级。

宋太祖赵匡胤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很恼火,换了一个比较强势的使臣去吴越。钱俶照旧设宴款待,照旧坐在餐桌北边,那个使臣站起来大声说:“这样安排不对!”钱俶问怎么不对,使臣说:“我是大宋皇帝的臣子,你也是大宋皇帝的臣子,我们身份平级,座位也该平级,你凭什么坐在北边?”钱俶被他说服了,于是把自己的座位挪到了东边。

宋朝的规矩就是这样,正对房门的座位最尊贵,背对房门的座位最低贱,两边的座位差不多平级。平级归平级,主客之分还是有的,主人应该坐在首席的左边,客人应该坐在首席的右边。一般来说,正式的宴席都是在正厅里举行,正厅大门在南,所以当主人和客人之间没有明显的辈分和级别差异的时候,主人一般是坐在东边(首席左手边),客人一般是坐在西边(首席右手边)。

这个规矩在宋朝以后一直延续,时间长了,人们就把主人称为“东家”,而把家庭教师和私人幕僚这些受人尊敬的客人称为“西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