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上的孔子形象

2020-09-28 00:00:52 作者: 汉代画像石上

孔子见老子画像是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上出现最多的历史人物故事画。

本篇文章约2125字

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汉代画像石上的孔子形象

杨爱国

说到孔子形象,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各地孔庙大殿,如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供奉的孔子像,头戴旒冕,正襟危坐,犹如古代的帝王;也可能想到在景区或一些建筑门外,孔子做迎宾状的立像。不论是庙里的坐像,还是户外的立像,孔子都是正面的形象,且独立不群。当我们翻看历史图集时,就会发现这种正面的单人孔子像只是众多孔子像中的一种,汉代还有以故事形式呈现的孔子像。

孔子像是汉代艺术中最常见的历史人物形象,不仅在他的家乡山东有,远在江西南昌的西汉海昏侯墓、内蒙古的墓室壁画和陕北的画像石上也有所见,这种现象肯定是当时社会、思想等方面特点的表现。

迄今所见最早的孔子像出现在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该墓随葬的长方形衣镜的外框上绘有孔子与弟子的形象,身旁有他们的传记。孔子与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躬身相对而立,位于画面的最上层。弟子形象仅线描身体轮廓,孔子线描之后加粉彩衣服。画像上的孔子高约28.8厘米,宽约8.4厘米。孔子头戴小冠,蓄长须,身材瘦高,着深衣长袍,腰束带,脚穿翘头履。对面的颜回身材比孔子略矮。中层是子贡与子路,下层是堂骀子羽和子夏。孔子传记载了孔子家世、教“弟子颜回子赣之徒七十有七人”、著《春秋》等事迹,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大同小异。

《后汉书•蔡邕列传》载,灵帝光和元年(178年)“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似乎是继承了西汉的传统,所绘图像则明显比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衣镜上的要多。

在灵帝之前,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的《韩勅修孔庙后碑》中写道:“承法而制,以遵古常,崇圣帷坐,庆席十重。改画圣象如古图。”遗憾的是如古图的圣像究竟是什么样子,文字中没有更详细的描述,形象亦早不可见,因在庙里供奉,为单人正面像的可能性很大。从文献记载看,至晚西汉宣帝时画师已经能画单人像。《汉书•李广苏建传》载,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入朝,宣帝命人绘霍光等名臣十一人于麒麟阁,这些人的像很可能是单人正面像。

孔子的形象在汉代更多地出现在画像石椁、祠堂、阙、墓、棺以及墓室壁画上。这些为丧葬礼俗服务的葬具和建筑上的孔子形象,和海昏侯墓衣镜掩上的孔子形象的共同点都是侧身像,身体微前倾,做躬身状。不同之处在人物组合及其方式。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上的孔子虽然也是侧站立像,但无一是与他的弟子相对而立的,与孔子相对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项橐,孔子的弟子则跟在孔子身后。人们把这类画像称为“孔子见老子画像”“孔子问礼图”,后者可能与司马迁的叙述有关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岁(虚岁)的孔子适周向老子问礼。

在众多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中,较为有名的是山东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后壁承檐枋东段上的孔子见老子画像。它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学家黄易(1744-1802年)发掘武氏墓群石刻时发现的,在众多的武氏墓群石刻中,黄易和他的同伴看中了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和武荣碑,先将武荣碑移置济州(在今济宁市)明伦堂,又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将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运来,与武荣碑放在一处。今在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嵌在碑室墙上。画像中部一人戴梁冠,左手拱手而立,右上方榜题“孔子也”。对面一个,冠服扶杖,左上方榜题“老子”。孔子与老子间有一小儿,左手推轮,右手指向孔子,惜大部分残毁。孔子身后一人,冠服捧简左向跟随。右边二马驾一轺车,车上坐一御者,上有榜题“孔子车”。老子身后停一辆軿车,车后三人,冠服拱手右向捧简立。除去画面两端的车不算,画面中间部分是孔子见老子画像的常见组合,而该组合在文献中没有记载。文献讲孔子见老子时,没有项橐;讲项橐问难孔子时,没有老子。汉代雕刻画像或绘制壁画的工匠,是什么时候把两个故事组合成一个画面的,不得而知。当然,也不都是如此,四川新津石棺孔子见老子画像上就没有项橐,而是孔子带一个弟子拜见老子。这幅画像与其他画像石上孔子见老子画像不同之处还在于后者多是独立成行,不与其他故事同处一行,而新津石棺上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两侧分别是“东海太守”故事和“神农”“仓颉”故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