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伐,为什么屡屡以失败告终

2020-09-28 12:51:33 作者: 东晋北伐,为

在东晋,北伐是政治正确。毕竟作为一个偏安政权,北伐中原,光复晋室江山,是东晋朝廷该做的事情。实际上,东晋时期参与北伐的人有祖逖、庾亮、桓温、殷浩和刘裕等人,但这些人北伐却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会这种情况呢?

门阀政治格局下,北伐是掌权者走向强盛的最佳选择,很容易遭其他势力掣肘

东晋是建立在士族与皇权共天下为基础的政治格局之下的。自晋元帝登基称帝后,至晋孝武帝掌权前,士族一直掌握着东晋的最高权力,东晋先后由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执政。尽管某个时期,执掌东晋的士族会是东晋最强盛的士族门阀,但是东晋一朝,仍然是诸多士族门阀博弈、角力向前发展的。

通过北伐建功立业,是门阀政治格局下,东晋士族提升威望、扩大家族影响力的最佳途径。如庾亮北伐、桓温北伐就是如此,以此稳固和巩固在朝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但是不管任何一家士族,都是在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下生存和发展的,离不开门阀政治的影响。如果某家士族企图以北伐建功立业的方式,逐渐压制其他士族,甚至妄图取代皇权,必定遭到皇权代表和其他士族的反制。典型的就是桓温北伐时,他企图走先北伐,再篡权的路子,结果中枢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和正在崛起的陈郡谢氏一起联合抵制桓温,给桓温北伐拖后腿,导致桓温第三次北伐大败亏输。桓温谋求取代晋室的计划也最终落败。

其实士族除非有意提升自身威望,不然不会轻易北伐,不过是其他士族,还是其他政治势力北伐,都会遭到士族门阀的抵制。

东晋初期,流民帅祖逖北伐,取得了不少战果,但不管是当时执政的琅琊王氏还是皇位上的晋元帝,都对此十分冷淡,没有给予什么有效的支援。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晋书·祖逖传》

为什么王导和晋元帝会抵制祖逖北伐呢?因为祖逖北伐对王导和晋元帝联合经营的“士族与皇权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是一种巨大冲击。因为北伐收复中原之后,东晋营造的流亡政权会被中原正统取代,这是包括司马睿为代表的东晋司马氏和王导为代表的门阀势力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祖逖北伐,对士族而言,涉及到权力再分配的问题。如果北伐成功,祖逖当然是第一功臣,势必坐大,那士族往哪儿摆,士族显然很难支持。对司马睿而言,偏安江左才能安身立命,坐上皇位。如北伐成功,西晋远支旁系宗室的东晋司马氏,怎么跟西晋血统最正统的宗室(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这一支相处?这涉及到皇权世系迁移的问题,东晋司马氏显然无法答应。

王敦起兵作乱之前,非常畏惧祖逖。曾派人试探过祖逖的态度,遭到祖逖的痛斥,王敦因此不敢动。

祖车骑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世说新语》

王敦之乱本来就是士族门阀压制皇权觉醒的权力斗争。王敦作为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但却依旧畏惧当时北伐建功颇丰的流民帅祖逖。即祖逖只是流民帅,而非士族,但仍然让士族门阀颇为畏惧。这也说明士族门阀并不支持祖逖北伐,反而为了防范祖逖取得更大的战功,甚至会进行抵制。

如果说祖逖的遭遇,说明了士族会压制其他政治势力,那么桓温北伐时的遭遇,则可以视为门阀政治格局下,士族门阀之间的权力博弈。这种博弈,不可避免对北伐造成负面影响。一家士族北伐,其他士族往往扯后腿。

东晋后期,门阀政治衰微,庶族出身的刘裕,显然没有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取得了战功也最大。也充分说明门阀政治对北伐还是非常不利的。

权臣北伐,不为光复中原,只为谋夺江东朝政大权

东晋中期和末期,有两位权臣组织北伐,即桓温北伐和刘裕北伐。他们二位北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光复中原,而是夺取江东朝政大权。他们制定的路线图是“北伐-建功立业-积累威望-谋朝篡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