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梦堂的女主人,梅花诗人沈宜修

2020-09-28 14:27:52 作者: 午梦堂的女主

海内咸传、风雅满门的午梦堂叶氏,是与三国曹氏、北宋苏氏并称的三大文学家庭。与曹、苏两家的区别是,叶氏不仅父子相继、兄弟并起,尤为难得的是,母女相继、姐妹联华,家中的女性也取得了杰出的文学成就,三女叶小鸾是公认的历代十大才女之一,次女叶小纨是第一个有作品传世的女戏剧家,长女叶纨纨和五女叶小繁也都是出名的才女。这些成就的取得,其功当首推她们的母亲,午梦堂的女主人,梅花诗人沈宜修。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生于松陵沈氏。

松陵沈氏是与分湖叶氏齐名的文苑世家,元末由浙江乌程迁居松陵。在沈氏家族史上,令沈氏声名卓著的要数沈宜修的从伯父沈璟。

沈璟(1533-1610),沈氏第八代。明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字伯英,号宁庵、词隐。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行人司司正等官。罢官后致力于戏曲声律的研究,并编写传奇剧本,反对雕琢辞藻,提倡文字朴素,但过于讲求声律。其戏曲理论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传奇作品有《义侠记》等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当时江南的一些戏曲作家如冯梦龙、吕天成(著《曲品》)、王骥德(著《曲律》)等在音律上拥护他的主张,形成明代戏曲的“吴江派”(沈璟为吴江派领袖),与同时期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并立,相互探讨,极明代戏曲创作一时之盛。

在“吴江派”作家中,除沈璟外,沈氏家族成员尚有沈自晋、沈自征(沈宜修之弟,所作杂剧《渔阳三弄》,含《鞭歌妓》《簪花髻》《灞亭秋》,被时人评为明代以来“北曲第一”)等十数人,因而,也有人用“吴江派”指称沈氏家族的。

沈宜修的父亲沈珫,字季玉,号懋所,沈氏第八代,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累官至按察司副使。为官清正廉洁,施政以宽,以“不事刑罚”闻名一时,亡后入县贤祠。

沈氏文学世家在明代有“吴兴骚雅、领袖江南”的赞誉,这也是一个开明的家族,家族中的女性也多通文墨,有诗文等作品流传的女性,见诸族谱或其他书籍的有十几人。

沈宜修虽然在八岁那年,母亲顾氏夫人就已亡故,没有能够像家族中的其他女性一样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幼无师承,但她勤奋好学,主动向家中的女性长辈问字求学,自己勤加钻研,常能问一知十,由是遍通书史,打下了学问的基础。

沈宜修与叶绍袁结婚时,真如一对金童玉女。

有了儿女之后,在操持家务之外,又多了一份养育、教导儿女的责任。有时婆婆无端发火,沈宜修也忍气吞声,听凭婆婆指责,委曲求全。倘若儿女惹婆婆生气,沈宜修则在婆婆面前长跪不起,代为受过,连婆婆看了也觉得十分过意不去。

沈宜修很重视儿女们的文化教育,儿女们四五岁时就开始启蒙,沈宜修亲自教导他们学习《楚辞》《长恨歌》《琵琶行》等名作。儿女们也很聪明,教上几遍之后,就能背诵,朗朗之声悦耳,看到儿女们这样聪慧,沈宜修非常欣慰,心情也开朗许多。

在教导子女时,沈宜修很注重循序渐进,对子女的每一个进步加以鼓励。即使有不足,也从不严辞训斥。在教读诗书时,根据子女们的读书状况和接受能力,用不同的教材来教育,大的孩子读一种,小的孩子又读一种,这样的教导花费不少心血,沈宜修常把子女们称为“闺中友”。尤其是几个女儿,在教读诗书的过程中教导她们成才,而女儿们在学有心得时,如小鸟莺声汇报她们学习的成绩,用清词丽句作着清新的诗歌,这是沈宜修于清贫中得到的莫大慰藉。

几个女儿稍稍长大一点,在教读诗书之余,沈宜修也教她们学习一点绣花之类的手工活,在《夏初教女学绣有感》一诗中,沈宜修回忆起小时候学习绣花的情景仿佛是昨天的事,“流光几度新,晓梦还如旧。”不知不觉女儿们都渐渐长大,也要学着来做绣花一类的针线活了,时光飞逝,韶华不再,可少年的梦想依旧,像女儿们这样的年纪,也正是善于幻想、编织梦想的时光。

沈宜修喜欢莳花弄草,在庭院里种了许多名目不同的花卉,一年四季,花开不谢,家中都能欣赏到花的姿容。沈宜修亲自侍弄时,还教女儿和婢女一起学习干,她耐心地教,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有关的知识以及注意的事项。有一次几个婢女和女儿们一起玩耍时,正值青春的女孩子活泼可爱的样子,激起沈宜修的诗兴,为家中的婢女们各写了一首诗,如:“翠袖拖出粉云屏”“蔚蓝身子趁身柔”“半含娇语恰如莺”“觑人偷自溜双眸”等,描绘了婢女的美丽、心灵手巧和端正品行,把她们赞扬了一番。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