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悼念词,改三次产生四个版本,你能说黛玉不在乎晴雯吗?

2020-09-28 16:04:39 作者: 一句悼念词,

红学界一向认可"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说法,晴雯死了,林黛玉怎么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如若是这样,那么,晴为黛影这种说法也就不成立了,而且也不符合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行千里”的创作风格。

第78回,晴雯死后,贾宝玉为其作了《芙蓉女儿诔》,在夜月下,将诔文挂于芙蓉枝上,泣涕念读,这情景刚好被林黛玉撞见,很显然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请注意林黛玉在此回的出场方式,一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小丫环吓得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宝玉细看,却是黛玉。

宝玉问黛玉这诔文是否有要修改的地方,黛玉便拿了原稿细细品读,长篇大论的文章,她只记得一句“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垅中,女儿薄命。”,两人在这一句的修改上,也显现了黛玉与晴雯的情分。

林黛玉对宝玉说,完全可以用现成的真事,贾府所用的都是霞影纱糊的窗隔,于是建议将“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于是有了第一改:“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垅中,女儿薄命。”

但是宝玉不敢用“茜纱窗下”,说是唐突闺阁,意思就是怕辱没了闺阁之名,并特别提到黛玉平日对晴雯甚厚,于是有了第二改:“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垅中,丫环薄命。”。

但是黛玉又不乐意了,说晴雯又不是她的丫头,何况小姐和丫环用词也不典雅。最后有了宝玉的第三改:“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

此句一出,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林黛玉为何会有如此反应,很显然她GET到了这句的精髓。

“红绡帐里”这句出自宝玉,宝玉对于自己的才华一向没有自信,每次作诗,他总是力撑林妹妹,还不忘记自我调侃。但这一句并不是指宝玉是庸才,而是鉴于晴雯的身份,她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没有地位甚至没有父母,而像她这样的女孩,在那个时代在贾府并不是个例。这是她俗世的一面。因此,宝玉悼念她用滥熟于世的“红绡帐里”非常合适,亦并无不妥。

但是,黛玉一看,便要将“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俗味瞬间蒸发掉了一半。茜指代红色,也是红楼梦的主色调,女儿红,血的颜色,悲剧的象征,更是青春的热情。

还记得贾母将黛玉窗户的“霞彩纱”改为“软烟罗”吗?前者是绿色,后者是红色。黛玉的更改不自觉的将自己的品性放入其中,正是她口中所说的“现成的真事”。我们也看出,这是作者在自觉的将晴雯之死过渡到黛玉身上,从而引出黛玉的看法。

宝玉在林妹妹面前从不说个“不”字,几乎都是顺从。但是这次,宝玉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他不敢用“茜纱窗下”的原因,是怕唐突闺阁。宝玉说茜纱窗是黛玉的窗,而晴雯是他的丫环,这样就变成了黛玉悼念晴雯了,因此,他将公子和女儿改成了小姐和丫环来与其相配。

正是此处的关键一改,从身份上对她们做了区分,一位贵族小姐悼念一位平民少女,体现出了黛玉对晴雯的悼念之情。

宝玉为了成全“茜纱”新句,宁愿将自己的情感掩埋,成全黛玉的妙句,并且还把情感做了一个移植,从自己身上转嫁到了黛玉身上,这既体现了宝玉的性格,也是作者有意将晴雯的命运转向叙述黛玉命运的关节点。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