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书四大基本形式,贯穿千年国史基本脉络,而却常常被人忽视

2020-09-21 10:26:34 作者: 古史书四大基

古史书四大基本形式,贯穿千年国史基本脉络,而却很少为人所知

中国古代对应每一个时期的唯一正史称之为二十四史,除此之外二十四史之外的文献也不乏巨作,如曾做过正史的《东观汉记》与著名的《资治通鉴》都是二十四正史外的巨作,而秦汉之前的史书还有孔子所著的《春秋》以及左丘明所著的《左传》等,而对于古代记叙历史的几大基本体例往往被人忽视。

而对于古代史研究史书体例的常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古代记录历史的几大常见基本形式吧。

一 编年体, 首先编年体即按照年代记录每个阶段的历史大事件的记述方式,是最早出现的基本记事方式。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春秋》就是典型代表中极为重要的参考文献,除此之外左丘明的《左传》也不能忽视。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秦汉之后多采用纪传体。

不过编年体其中最大的代表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而有趣的是资治通鉴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由东汉时期的荀悦由《汉书》抄改而成的《汉纪》。

二纪传体,中国古代史成熟时期最主要的记史方式,以人物为主体,通过记录历史人物的方式记史,最典型的就是被后世所奉行的正史系统二十四史,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基本模式,即“本纪”(帝王事迹)“世家”(诸侯)“列传”(其余人物)“书”(专门单列记录当时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经济技术等)“表”(分为世表 年表 月表,以大事记的方式记录王朝脉系),而之后班固的《汉书》将“书”的记载形式改换为了“志”,此后以纪、表、志、传模式成为了中国古代纪传体最通用的基本模式。

三,纪事本末体,纪传体史书的缺陷在于以人物视角可能会有重复记事与人物视角无法完全还原事件的记事问题,而编年体又无法面面俱到,纪事本末体就是将两者综合的一种记事方式,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虽然这种类别不如前两种史书体例更为著名,但是其类别下的许多史书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依据,有利的弥补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不足。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此种特殊体例。其后,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比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而自成为一家系统,纪事本末从侧面角度完善了历史记录。

四,国别体,以一国为单位进行记史,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手法,如《国语》还有《战国策》为代表,国别体最初的记录者为春秋时代的各国史官,这种体例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二十四史中陈寿的《三国志》也属于这个类别。

除此之外安装时代划分,还有通史题材与断代史题材的分类,通史即为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直到记录时的时间点附近的史书,而断代史即单独专门记录某个时间段的历史的记载形式,纪传体的代表《史记》与编年体的代表《资治通鉴》都属于通史类型。而二十四史中除了《史记》以外其余各部书皆为断代史的代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